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了解会读 >> 文章详细

经典会读日志精选(2009~2012)
作者: 发表时间:13-06-30 点击率:3500

 

初期的探索

早期的探索与思考

2009-03-29 “学会”的设想【“无形书院”的前身和雏形】(杨海锋百度空间) 

2010-05-12 “经典会读”(杨海锋百度空间)

2010-05-28 有心“经典会读”的同学们

2010-06-01 第一次“经典会读”安排

1~3期的实践与思考

2010-06-06 第一次“经典会读”终于开起来了

2010-06-07 第二次“经典会读”安排

2010-06-12 第二次经典会读

2010-06-15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第三期安排 

2010-06-20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草拟)

2010-06-22 第三次经典会读   

 

进行中的反思 

2010-11-08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十期通知 & 第九期总结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我们这些读古书的人,都是些不合时宜、不识时务的异类。大环境的不认同,很容易使我们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难以有中正平和的心态。

而在会读的氛围里,我们遇到许多与我们有相同志趣的朋友(原来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我们感到一种鼓舞、一种温暖,油然而生一种自信、一种自豪,我们真的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事情。

我们借此保存我们心中的那点清明之气、灵明之光,一起涵养扩充乃至浩然之气,相互激励启发乃至燎原之火。让我们有更大的力量去抵御世俗意见之压迫,去坚定精神生活之追求。

想起海子的几句诗: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籍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2010-11-15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十一期通知 & 第十期总结

《诗经》里大多是普通老百姓质朴生活的原本呈现。没有许多雕琢、修饰、渲染,表现的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原生态。

中国文化的境界,就是能在平凡的生活见最真挚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佛家也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也是《老子》“味无味”的境地。

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精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平淡中一复一日。或许精彩与平淡只是表象,不同的人生,只在于不同的人心。

我们今人为何常常接不上古人的精神境界,原因是否就在于“人心不古”呢?时代越发展,人心越复杂,也就越难以体味简单的东西,其实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点点滴滴的日用常行里。

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周易》也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虚、静、无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为——只有当我们的心回复到清澈澄明的本然状态,才能“感而遂通”三千年前古人的心境。

心有灵犀一点通。

附一段禅宗公案(摘自《五灯会元》):

有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大珠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大珠禅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大珠禅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2010-11-24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十二期通知 & 第十一期总结

2010-12-21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十四期第十五期总结 & 第十六期通知

2011-02-23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十八期总结 & 第十九期通知

2011-03-07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二十期总结 & 第二十一期通知

2011-04-18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二十七期通知 & 第二十六期总结

2011-05-04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二十九期通知 & 第二十八期总结

2011-05-29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三十二期通知 & 第三十一期总结

2011-06-07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三十三期通知 & 第三十二期总结

2011-09-12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三十六期通知 & 第三十五期总结

2011-10-08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三十九期通知 & 第三十八期总结

2011-10-24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四十一期通知 & 第四十期总结

2011-12-05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四十七期通知 & 第四十六期总结

2012-05-21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六十四期通知 & 第六十三期大团圆

2012-05-22 由佳铭的感想所想到的

其实儒家既讲反求诸己,又讲推己及人,两者是不矛盾的。从佳铭身上,两者我都看到了。诚于中必然形于外,这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在这两年里,佳铭默默为大家做了多少事情,大家都有目共睹。虽然佳铭是一个蛮内敛的人,但这所谓的向内向外其实跟我们通常讲的性格没有多少关系,这种外化,是由内而外的,是很真实、很踏实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越能向内,即越能向外。我们不能太表象地来理解某一行为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为自己的还是为别人的,真心做事,踏实做人,那么向内即是向外,为己即是为人,反之亦是。

我们最要提防的是两类倾向:

一是反求诸虚假的自己,什么叫虚假的自己呢?就是越返回那个,越没有外化的动力,他所返回的那个己,不是内在的心性本源(本源本源,须是能生发的根本、能涌流的源泉),而只是满足自己的某种欲,到最后越来越沉浸到自己虚幻的世界里,自鸣得意,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时不时发出几声清高的哀怨,还自以为很是文雅很有境界,其实这样的生命很狭小,经不起碰触,一见外面的阳光风雨,他那个世界就解体了。这也是许多文人知识分子当警醒的,也是我们包括我自己常常要自省的,可能自宋以来,文人的这种倾向越来越盛。古人早有提醒:一为文人,便不足观

二是无诸己却要求诸人。这个更要命,比前者更危害文化。那天炬灿说的话,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点让人惊讶,但她真实想要表达反对的我想就是这种倾向。我那天特意强调了我们不要推广(佳铭说得极好,一说推广就有目的了,就不纯粹了),我引一耽学堂逄飞的话,原话是这样的:学堂从来没有讲过“推广”这件事。我们是学习、体认和普及,六年半就是学习、体认和普及这样过来的。事实上,最大的问题是五千年的东西我们自己没消化好,搞出很多糊涂账,思想浅陋、不解放,急着到处卖,想凭此一家拯救世界,这个不好。

而且,即使有诸己而求诸人,这也不便理解为单方面的要求,而是为别人的自我要求、自我觉醒提供条件(既然是求别人,我们本身要放低姿态)。就像我们这两年来所做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别人做什么,我们只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做一些事情,是在给别人自发自觉地接近好的东西创造条件。别人的生命之树,只能靠他自己长,我们的意义,是在让生命的土壤多些养料,多些雨露——这一工作,是我们必须做的。比如经典会读,就是这样一种土壤,培育这样的土壤可以汇集一批真心的人,通过相互启发,也影响到了本来并没有这方面意识的朋友。所以我也希望各位能多做些培育土壤、改善气候的事,这些事本身就是学问,而且是更重要的学问,学问和人生是合一,不是读书才是做学问。那天讨论的诸多问题,有些看似跟我们读书没关系,其实很有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两年来之所以能这样一路走下来,主要还是得益于我们中一些真切笃实、无怨无悔地做着培育土壤、改善气候的同仁,他们所做,看似与读书无关,实最与读书相契。在读书做事中培养一种精神气质、养成一种生命状态,这才是读书做事最真实的受用。没有这层受用,读书只是玩弄光影,做事只是追逐攀援。

那天的气氛,确实如佳铭所说过于凝重了,离我预想的也有不少距离,好在后来问了一些同学,觉得还是有些收获,我也就心安一些。我是周五晚十一点多,才想到这次我们聚得比较齐一些,是很好的机会,可以请唐鼎峰来和我们交流一下,给我们以后的路一点启发。我马上发短信他,他立刻非常热心地答应。而且那天交流,他是从城南打的来,又这么晚打的回城南,我的心情是十分感激的。其实他也只是比大家大了不到十岁的兄长(他是80后),我本想大家会更踊跃更积极些。正如一耽学堂逄飞跟我说的,鼎峰是一点点结实过去,学理和组织都很清爽。我觉得在当今他这样的年轻人里面,这样以身体道、以身行道的人是不多的,而这三个小时,本该可以从他那里感受到更多,但这多少,完全取决我们自己的心态和准备。

2012-09-23 无形书院 经典会读 第六十八期总结 & 第六十九期通知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