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至1995年第二次修订)
王财贵
王财贵兄推广儿童读经多年,我在友人口传及媒体的报导中得知他的抱负与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与毅力,也十分欣赏他的看法与做法。但总觉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会上推广,没有计划性的进入学习环境最好的学校。及至去年(民国八十三年)八月,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延聘他来任教,我并请他在语文教学中心擘划儿童读经的业务,主要的对象便是本院辅导区内的学校。他从此便更忙碌,四处奔走,苦口婆心,为他的推广读经大业而努力。
财贵兄推广读经,有人热心支持,有人冷漠,也有人反对。反对的理由之一,是“儿童背诵妨害理解”。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记忆与理解是人类心灵的两个认知能力,不但可以并行而不悖,而且可以相辅相成。进一步说,记忆力更是想像力的基础。而背诵经典正是训练记忆力的好方法。反对理由之二,是“读经会使儿童的负担过重”,这是对读经不了解所产生的忧虑,儿童读经并没有固定的进度,又不要求他了解内容,只像“小和尚念经”,能够琅琅上口就行了。儿童有极强的记忆力,只要方法正确,肯背经典与记广告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以上这些理论,在现代的知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都已说得很清楚,有待我们去精读而已。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能思考、能创造的,往往也是博闻强记的人,各学科各行业莫不如此。而受到财贵兄的影响,辅导儿童读经的老师也指出:读经的儿童,功课不但没有退步;相反的,有进步。尤其是说话及作文的能力进步最多。
不论在理论或实例,都说明财贵兄读经的理念值得支持,值得大家共同来推行。当然,今天的知识发展极为多元,我们不会固陋的说“读经万能”,也不会认为只有读经最重要。我们要强调的是读经适合儿童的心灵,它至少对儿童的语文能力很有助益,我们要肯定它的效益,不能以一己的成见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学习权利。
财贵兄以他多年推广读经的心得,编印了这本《儿童读经教育指导手册》,由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与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学中心共同发行出版,经费则由全国电子专卖店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提供。由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助,使我们觉得读经风气的推广吾道不狐,希望由儿童而成人,从点到面,使它蔚为巨大的风气,让经典的永恒性与规范性,启迪当今的社会,提供人生的指引,这不但是财贵兄的大愿,也是社会之福。
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兼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主任 黄盛雄
王财贵
儿童读经——参酌古典教育 再造文化人才
财贵案:本手册是由关怀社会文化教育者所捐助印赠的,预备在三年内,发行十万册,可免费供应各界需求者,其旨在广为宣导“儿童读经教育”理念。希望您看过后,如有所感,认为可以介绍给他人看,请您计算需要数量,来函或来电索取,以分赠之。我很感谢捐印者,也很感谢您的散播推广。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适当地恢复读经教育,是中国现今教育的新尝试与新希望。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所以从一开始,吾人即相信这种教育是其有深远意义,而且又很容易推广开的。
我个人思考此问题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规模实验也已十年以上,长期地从理论与实际两面证实其可行,才正式在社会上“推广”,期望激起风气,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广”工作,最主要的办法是用讲演的方式宣说观念,并鼓励有心人士开班教学。这两年来,据我记忆所及,大大小小约有四、五十场演讲,听讲者约三四千人,而整个台澎地区,现在大约有两百班,合计五千余位小朋友正接受“读经”的教育。而且此风气有日益扩大之效,依我预期,在两三年内,全国至少应有十万个小朋友接受读经教育。若持续其效应,则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而这却是重新回归文化本位的运动。回归文化本位,不是顽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传统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吸收消融,两相综合会通,为人类创造更充实的文化。
由于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渐次复苏,认同并希望进一步了解读经教育内容的人越来越多,吾人也愿这种理念广为周知,只凭演讲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编写这一本小册,对读经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做一详备的介绍。因为就读经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论在理论上或实务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简单的,所以凡是将本手册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对读经教育可增长其信心,并且立即可以成为儿童读经的指导者。
我诚挚的希望从现在起,先以“社会教育”“才艺教育”的方式在体制外推广。渐渐地走入学校,以“课外”“课间”的补助教育方式,为老师们所接受。时机成熟时,将可正式纳入体制,编入课程。这种长期的愿望,需要社会上热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段过度期间里,若家长想让孩子不受社会污染,想教出一个“君子”,则请立即开始教导“读经”勿因等待体制改变而失去了教育的时机!
读者诸君耐心花上一个小时将本手册看完,并参与于儿童读经之教育,甚为感谢!如无充足时间,嫌理论部份太繁,亦可从实务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节)
“读经”本来没问题,但自从民国开国就有了问题了。民国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可见虽然清末的新制小学堂,也还是读经的。民国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于是不只没有读经的学生,也消灭了可教读经的教师。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的议案。他认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来代替“宗教”,学校祭孔之风从此断绝。这连续的三个动作,对民族文化的继绝所关甚大,是中国教育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大事。等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起,胡适白话宣言出来以后,我们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来,更不用说“读经”了。
本来民国初年志士发愤,是有救世热诚的。只是思想有些混乱,行事往往乖戾而已。他们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为的是要消灭“贫、弱、愚、私”。消灭“贫、弱、愚、私”当然对,但要消灭“贫”,应发展经济,孔子并没反对经济,何必为了消灭“贫”就取消读经?要消灭“弱”,应发展军事,孟子并没反对抗敌,何必为了消灭“弱”就反对传统?要消灭“愚和私”,应发展教育提倡道德,何必为了消灭“愚私”就要辱骂祖先而全盘西化?要消灭“文盲”,不去多设学校,而却来消灭古文,这成何道理!经典代表的是理想和智慧,是高一层的道理,虽然不是直接成就现实上的富厚强大,但是他并不阻碍你富厚强大,而且要顺成富厚强大,要保住富厚强大,到最后也要靠经典中的文化理想。譬如大陆不读经,也不见得因此就富了,台湾也不读经,虽富了,却有富所带来的毛病。可见经典和贫富没直接关系,但经典是恒常之理,贫也需要她,富也需要她,这才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否则贫而谄,富而骄,贫也是痛苦,富也是痛苦。
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覆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来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台车杀人的理由,居然可以是“没有理由,只是一时想杀人!”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知识份子也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
穷则思变,剥极必复。我想:这应该是对八十年来的文化心态做反省的时候了!或许社会上高明的人各有其想法与做法。而我,则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实。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虽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贻明日之悔!而真要教育落实,则不能是空喊口号,不能是表面浮华。须自小者近者做起,亦即从根基做起!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自儿童时期即开始,因为等到国中高中性情“沸腾”起来,就来不及了,与其这时“扬汤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说的“童蒙养正”。“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以这一种最不起眼但却最实际的办法,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人心,可行与否,有效与否,我现在愿提供我个人的浅见和实验的心得,请社会上关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检验。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著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学派,不分政党,不分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也需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大陆要在其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纪果真是中国人的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才能恢复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和平与安乐。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
不过,在读的心态和方式上,成人和儿童有些不同。本书虽旨在提倡儿童读经,但成人其实也可以读,如成人能认同而开始读经,对儿童读经亦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先说成人如何读经:
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胡适之曾写了一篇文章阻止吾人读经,题为“我们不配读经”。他举王国维为例说: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自己终身研究典籍,都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是何许人,你懂多少?居然胆敢说要“读经”!
这篇文章的杀伤力很大,直到现在,我们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他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胡适之混淆了学术规格。王国维的不懂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再进一步说,胡适之的逻辑是不通的,如果按照他的说法,不懂就不可以读,那么我们应该问他:如不去读,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他,到底我要懂了才读,还是读了才懂?如不懂就不要读,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可以读,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愈不读愈不懂,致使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这正是胡适之的希望,他的希望在今日完全实现了!
五四,不只要使中国人不敢“读经”。胡适之等人过分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胡适之所特别推崇的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适之本人,他自以为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学问广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实,他忘了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了,他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那些五四时代自以为白话文写得好的人,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的。
但是,胡适之等人并不管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他更没考虑到千古以来,经史子集,几乎所有书籍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优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效应已明显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凭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来。
须知,五四一贯的文化心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于是喊著要“现代”,就必须打倒“传统”;喊著要“西化”,就必须打倒“中国”;喊著要“科学”,就必须打倒“玄学”。这些都和喊著要“白话”,就必须打倒“文言”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倒”而后甘心的心态,就成为近五六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君不见到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片互相“打倒”之声!
现在,我们在此摧残殆尽的情况下,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是人类理性中的价值,一个有理性者,都该加以尊重,加以学习,加以发扬,加以融会。
而经典的研读正是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写作必多有帮助。“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中国的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而更富有创造的心灵。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也是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胡适之所崇拜的罗素,也是自小背古诗长大的。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拒绝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请你不要被那些不懂而含糊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须知读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不懂。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一本书读上一遍,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可读完一次,一个月便可读十次,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内可看十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渐渐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的,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读,读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其实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著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准。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只有高中水准。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准,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准,便是没有水准,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著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的白痴,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只成就了“音乐白痴”之名!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准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须知,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泛科学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著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低能和人文素养空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能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理解力弱,应著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在幼稚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稚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稚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一个国小一年级的儿童,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国小儿童在六年之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减了社会多少游魂和暴燥!
解决问题的办法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的繁复的课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如图)
我们提倡儿童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覆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过了这个时机,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不能吸收而硬逼著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喜好数学科学,养成喜欢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著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是逻辑,而我们高中教育没有逻辑,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演算来训练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取分数而已,只令他害怕思考而已。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著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著剌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不对题的,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份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第六节 儿童读经的实务之一:(教材问题)[返回目录]
既然费如此大精神来读经,其教材的选择好像须很慎重,其实是很轻松简易的,只要遵守一个标准,即:选“最有价值”的书,整个人类各种长远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她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着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
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大效用,如果读经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如果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创造转化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速食”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覆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但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为了培养宏扬佛法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和尚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为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之才出现!又听说基督教、天主教也想利用教堂开设读经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论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姓,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又现在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罢!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
所以读经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与其读胡适徐志摩,不如读三字经;与其读三字经,不如读千家诗;与其读千家诗,不如读唐诗宋词;与其读唐诗宋词,不如读文选古文观止;与其读文选,不如读诸子;与其读诸子,不如读十三经。要读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当然一本读完,可以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读经班,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
第七节 儿童读经实务之二:(教法问题)[返回目录]
一、教学原理: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它的原始规模是:老师念一句,学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教本选用注音本,则任何人,只要读过小学二年级以上,认识注音符号,就可以当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须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须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读经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杜威和胡适不是告诉我们吗,要从做中学,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二、教材的顺序: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按经文,从头教起,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妨碍,因为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下,其乐融融。
三、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进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读经,还是在学校或读经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读经实验班的规模,以供作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半,(中间或可休息)。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进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读三部份。
其详情是: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的声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著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却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钟,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三分之二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第三阶段,依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待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以上各种安排,可随教师意愿,而任意调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学校,则时间运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随机而变的。
四、教室气氛的营造:教室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儿童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不过还是须要提醒几点,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齐划一。须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过要求就应该满足了,要在前面带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后面赶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后面,多听别人背几遍,偶儿也记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著急,一著急,就坏事了。第二:是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应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了,就上路了。此种教育不同于数学,数学是基础不懂,全盘乌有,读经是随时可提可放,只要等待,为时不晚。把教读经,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开打。第三:宁静勿躁、宁简勿繁。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昀,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情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五、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儿童读经,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或放弃,这是很可惜的,但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做为参考。
首先,“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其次,“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小孩说:‘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议,设定一个全国共同读经的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流行”以及“亲子参与”的好办法。兹订于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为“全国共读时间”,欢迎各家庭随时在自己家中响应参加,则到时全家一起读经,邻居也在读,全社区都在读,全国到处朗朗书声,有了固定时间,有了亲人相伴,又知道有广大的小朋友陪读,儿童就较有兴趣,而容易养成习惯了。
其次,“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其次,“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其次,“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游戏”。
最后,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
在国民小学中,由老师来教读经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可以全校读,也可以班级各别读。可以利用生活与伦理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最好是每节上课铃一打的三分钟,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也帮助教室的气氛静下来。一天念个二十几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利用零碎时间,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经之乐。
第八节 如何开设“儿童读经班”?[返回目录]
在社会每个角落都有“读经班”,是我们的理想。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这个反对传统的社会里,单独用传统的教材教法,一时会令儿童觉得很陌生,难以适应,甚至反抗。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一起教,与其一家独乐独学,不如大家众人一起来读。意思也就是:要开成一个“读经班”,则儿童读书有伴,其兴趣将加大,而且参与的人多了,也较易形成风气,对社会造成较快较大的影响。
你如想开一个读经班,其步骤可以参考如下的解说:
第一步:宣导理念。因为儿童无自主力,所以要读经必由家长的认同,而现在认识读经理念的人并不多,因此宣导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导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个人所知的去宣说,譬如校长可对全校老师说,老师可对学生家长说,一般人可以对其亲友说。也可以集合老师家长或其他一些听众,邀我亲自去演讲解说,我曾有愿:凡来邀我去讲读经者,我不管何时何地,不管多少人听,都一定设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绍读经演讲录音带”或“介绍读经录影带”给亲友听或看,(录音带一卷一百二十分钟,已出版,录影带每卷五十分钟,八十四年九月出版,订索办法请和“社会读经推广中心”联络)。现在最简单的方式,您可以用这本小册分发给人看,这本小册内容大体和演讲相同,应该可以说明清楚了。这本小册是由热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赠的,不论需要多少,可以来函或来电索取,若以您的热心介绍,而让更多人知道读经教育,则我们将会很感激您。(本书捐赠流通单位载在书后)
第二步:选定地点。古人说:“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开读经班,只要有意愿,地点几乎无所限制,不论讲堂、课室、办公室、会议室、客厅、甚至是床上、树下,都可以做为读经教学的地方。不一定须要黑板,也不一定须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书或一份资料,甚至不须要任何资科,只要互相听到声音,就可以开始教“读经”。现在已响应读经教学活动而开班的有数百处,其中包括各种文教基金会、学校全体或个别班级、社区活动中心、宗教团体、公寓大楼办公室、安亲班、才艺中心、私人家庭等,几乎任何一种单位,任何一个地方,皆可开成一个读经班,而让弦歌飘送城乡处处。
第三步:招生。如系学校全校或全班读经,只要与家长沟通共识即可,就不会有招生的麻烦。如只是作为学校的团体活动或一般人士在社会开班,则可用口头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书面招生。招生的对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龄,因为读经可以混龄教学,自幼稚园中班起至国小六年级都可以。因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课的经验,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岁幼儿也是可以读经背诵的,但较不适合混龄教学,若在幼儿园或幼稚园中由老师团体带读,或由家长自行个别教比较适当。)而升上国中后,时间也少了,心理也变了,比较不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也有特例,国中高中而想读的,我们更加欢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来读,许多家长即陪著儿童来读,而且也跟著背得很起劲。所以读经班的招生不会太困难,只要说动五六个家庭,就约有十来个儿童,再加上陪读的家长,就很热闹了。
已在别处读过的,还可以再来报名重头读起,因为读经不是学数学,算过就好,读经倒像欣赏艺术,如一首精湛的音乐,听了可以再听,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过来说,读经教学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也容许新生插班,因为论语如能治天下,读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样可治天下,好像音乐先听贝多芬或先听莫札特是没太大差别的。
玆附一书面招生范式,以供参考:
--------------------------------------------------------------------------------
( )主办“儿童读经班”招生启事
一、宗旨及名称:本活动旨在深植读书风气,以培育中华文化种子,特名为
( )儿童读经班
二、主办单位:( )
三、招生对象:以幼稚园中班至国小六年级为佳。
四、班级人数:每班以( )名为限,额满为止。
五、上课时间:每星期( ),( )时至( )时。
六、上课地点:( )。
七、教务:敦聘“社会读经推广中心”主任王财贵先生为顾问。
教师由( )担任之。
八、教材:四书、五经、古文、老子、庄子、诗、词、三字经、千字文等,兹先以论语、老子、唐诗为入门教材,用书由学生自行购置。
九教法:以识字、诵读开始,渐次要求熟背,并视学生程度适度讲解。
十、收费:(或免费、或收费、或暂收出席保证金,请自行注明)
报名地点:
联络电话:
( )敬启
--------------------------------------------------------------------------------
附:( )主办“儿童读经班”招生 报名收据
学生姓名: 学校: 国小 年级 班
已收( )元整,当依报名办法处理之。
经收人:
年 月 日
--------------------------------------------------------------------------------
附:( )主办“儿童读经班”招生 报名表
姓名: 学校: 国小 年级 班
家长姓名: 电话:
地址:
第四步:聘请教师。教儿童读经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听过演讲,或看过本小册说明,几乎任何人都可教读经,所以教师的来源应不缺乏。譬如说在学校教读经,老师是现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级,或者教团体活动,如能深切体认读经对文化教育的重要,应是义不容辞的,何况可以把读经当作一种有趣的课外游戏来做,就不会有增加负担的感觉了。又如果认识到教儿童读了经,对这些儿童有一辈子的好影响,自己在教的同时也受到益处等等,学校老师中,应很容易找到有愿意教读经者才对。如果是社会民间所组的读经班,则可以聘请学校老师兼任,或由家长出任教师,因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读经,那么本来就须陪读的,出来担任教师也不会更费时间,何况自己的子女在这情况下可能会学得更好,而且教读经不仅对社区亲朋有贡献,自己也有大进步,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鼓励大家出来教读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敦亲睦邻的社区服务,很好的自我成长。此外也可请退休银发族担任教师,不但深具“文化薪传”的意义,此老人与儿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寿。另外,家长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后,在儿童的早自习时间里协助老师教读经,这样不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别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协助了老师,协助学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长,是最有价值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
虽然读经教师不须有特别的才学,但基于“经典教育”之本性,凡“读经”的教学者须要保有正确的文化心态,以濡染儿童具有宽广的文化心灵。兹举出读经教师应有的“见识”如下:
⊙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他书籍,反而要多鼓励各种课外阅读。读经的儿童,由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多加鼓励,使养成读书习惯。
⊙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于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于其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
⊙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于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读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小有这种大心量大志愿。
⊙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且希望由于深沉的酝酿,而有助于其思想的缜密。
最后要请特别留意的是:读经虽只是属于课外补充教学,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钟,但对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强化效果,其他的功课很快跟著会有明显的进步,家长或老师不要让他花太多时间在功课上打转,而要他赶快多吸收课外的知识技能,或者加多其读经课程。也就是要让他学些有用有价值的东西,以免浪费其生命。(现在国小老师上课所教,家庭作业所派,大体是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所以高材生在上课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业的抄写对他来说更无意义,这种浪费是很可怜的。不过老师为了全班教学,也是无奈的。解决的办法是分层级派作业,有些读经儿童的家长要求老师让他的孩子以“背经”代替写作业或背课文,而老师居然也答应,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师参考)
第五步:开始教学。开始教学也是很简单的,不必要有开场白,只要说:“各位小朋友,打开书,跟我念!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念完一次,再一次,这样就开始读经的教学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讲解,讲解往往带给老师压力,儿童听不懂会减低兴趣,而且等于浪费时间。但如果教师有能力有兴致,或某些章节可以当作随机生活指导的,或高年级可以听懂一些了,略为讲说也是可行的。但讲解不是读经班最主要的目的,儿童读多了,他自然会了解。如果有儿童或家长特别要求要了解,而老师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讲解,这时请老师不必有挫折感,因为我们这几代的语文能力不好,是被牺牲的,在此更可见教子弟读经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级想了解文义,可以请他自己去看坊间的翻译本,但也应劝他不要太认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后再说,经典的学习不像科学知识的死煞,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经典的性质不同,不可搅混。经典贵在有无穷活转的内涵,对经典保持一种似懂非懂的深远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为了让他懂,浅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为天下道理只不过尔尔,大大斲伤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谓“了了”,就是什么都好像懂的样子,能言善辩,好抬杠而自以为是,这种态度不是很好的,而现代家长却很喜欢,此所以社会上浮薄之人渐多的缘故,须及早防范,不要随便养成这种习性。
第六步:取得和“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联系。本中心是由关怀文化人士所赞助,由我主持,义务供应各种读经资讯,解答各种读经问题,协助读经开班事宜,并且无限量发行赠阅“读经通讯”,无限量发行赠阅本“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以利大家协同在各处推广读经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宣导录音带录影带,出版教学录音带,代售读经课本等,希望参与推广读经的工作者,多与本中心联络。(有关本推广中心之介绍,请看文后附录一)
第七步:乐观坚定,长期办下去。读经班的开办很简单,而持续下去也很简单,只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建议即可:第一,要体贴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随时代而走,在读经风气未打开以前,赞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两同好即应满足,不要有孤独感。第二,要了解儿童个别差异,不要要求每个儿童的表现都如人意。通常的状况是十分之三会自动喜欢读,十分之三会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无,鼓励即进,不鼓励即退。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统计曲线。我们只要不辜负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励中间十分之四就很多了,当然能鼓动得了后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盘放弃。后面十分之三或许有别样发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马上来读经不可。第三,要激起家的关心。儿童读经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的鼓舞和督导,尤其是刚开始的三个月,教师必须常常提醒家长读经的重要,每次下课后,须吩咐家长:“督导你的孩子每天读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长不负责任,“假民主”,只抱著“让孩子试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会成功的。有些家长说“忙”,不愿花精神督导,其实,他不知道,这时认真督导三个月读经,等他上路了,则一辈子不用为这小孩担心,是一种花费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这些观念,要常常说给家长听。第四,要有坚持的勇气。开了三个月后,人数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继续办下去,又会渐渐有人来插班,回复原来的盛况。澎湖马公高中有一位萧丽玲老师,她说澎湖的孩子太可怜了,所以不但自己义务开班教读经,还东奔西走,宣传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动许多国小校长和老师,以及地方关怀文化人士,共同努力了一年多,现在澎湖一县已有超过两千位儿童读经,她希望将来全县的八千名小朋友都来读经,则将来澎湖一地不仅文风鼎盛,而且将出大人才来。这便是凭著坚定的信念而推广有成的例子。屏东里港有老夫子才艺班尤老师,开班时八个学生,一年半下来还是八个,但他没有放弃,这便是本著乐观的精神开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说只要还剩下一个人要读,便不可放弃,如此,则无败事。第五,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短视近利,急著求一时之效。人类的幼稚期是很长的,读经见效之日远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于期待。第六,不如意时,请和“社会读经推广中心”联络,或直接找我本人。我们一定会恢复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
民国八十四年五月四日 王财贵完稿于台中师范学院
民国八十四年五月廿日 第一次修订
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卅日 第二次修订
本中心于八十三年一月由卯鲤山文教基金会及宗教哲学研究社华山讲堂所发起成立,由华山讲堂及全国电子专卖店全力赞助,旨在推广读经风气,协助有关读经教育之实务,聘请王财贵先生为主任,策划主持推广工作,欢迎所有读经教育工作者,皆与本中心保持联络,本中心目前提供之服务有:
1、统计调查读经班开班状况:希望所有读经班能告知资料。
2、印赠流通“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十万册(即本手册),欢迎社会各界出资捐赠,如无印捐者,则由本中心委请全国电子专卖店全部负责印赠,欢迎索取,并请广为推介。索取办法:请亲至各流通处索取(地点见书后版权页)。或来函索取,来函者,索取三本以内,请附A4信封贴邮二十元。四至八本,请贴三十五元。八至二十本,请贴五十元。二十本以上,有意协助推广者,免附信封回邮。并请与本中心保持联系。
3、举办“儿童读经师资训练班”,由王财贵先生主讲,免费参加。(详情请洽本中心)
4、发行“读经通讯”:报纸型季刊,免费印赠,欢迎索取,并请多提供稿件。
5、发行王财贵主讲“如何指导儿童读经”演讲录音带,一百二十分钟,以成本价提供,需要者请联系。
6、发行“指导儿童读经”录影带,五十分钟,以成本价提供。(八十四年九月出版)
7、发行“儿童读经教学”录音带,包括论语、老子、唐诗三种,计十二卷。(八十四年九月出版)
8、代售“儿童读经本”,鹅湖出版社出版。计十种,目前先出论语、老庄、唐诗三百首三种,亦可直接向鹅湖出版社订购,电话:(O二)三二二一八八四。
9、办理读经“进阶”鉴定及“授阶”公信,以奖励鼓舞风气。(“读经进阶”的观念是台中王志贤先生所发明建议,其办法是将所有应背之书,分为若干阶,鉴定通过可以授阶认可。细节正研拟中,预计八十五年七月开始实施。)
10、推动“共同读经”活动:订于每晚八点至八点半为全国共同读经时间。希望“读经家庭”随机响应。
11、举办或协助举办各种有关读经家庭联谊或成果发表竞赛等活动。随时公布施行办法。
12、接受各方建议,解答各项有关读经问题。
本中心的近程目标是,对台澎金马地区推广读经理念,鼓舞读经风气,预计三年内(自民国八十三年一月至八十五年十二月)全台地区有十万以上儿童接受读经教育,则风气自然推衍,可久可大,一、二十年之后,必出人才,必有供献于社会。中程目标是逐渐将此读经教育经验推广于大陆及全世界华侨,亦即达到有中国人之处就有读经的景况,可望在十年内完成。远程目标是若有外国人想了解中国语言文化者,亦可宣导以读经为便,使经典之价值,普被于全世界。此则须百年以上之工作,在中国人之共同努力也。
本中心:
地址:台北县中和市自立路九十九巷十八号 华山讲堂
电话:(O二)九四九六八三四、九四九六三九四
传真:(O二)九四四九五八九
儿童古文教学塞字诀
联合晚报八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第十五版 当代 记者 刘美明
⊙回归传统直觉式语文教学,对传承中华文化会有助益吗?
⊙学古文的孩子不一定不会变坏,但起码他们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容易看到远处。
那是一条都市中的寻常巷弄,到了晚上也会有些寻常的人声、狗声、电视声催人入眠。因此,当空中隐约传来诸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朗朗读书声,多少让人错愕。
他们反覆朗诵著,一遍又一遍饶舌歌般,从论语“学而”到“为政”,四书念完了念唐诗、唐诗念了换老庄......。枯涩的古文,经童稚清纯的声音润泽,显得生气蓬勃。
这个“儿童国学班”进行至今已半年多了,从原来三两个小朋友凑在家里念书,到正式由中华文教基金会开班,越来越多父母闻讯将小朋友送来。在林林总总的儿童才艺班、电脑班、美语班充斥的今天,纯以读“圣贤书”为目的的“私塾”相当罕见,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教法与教育理念。
推动这项教学计画的王财贵表示,每一个文化累积久了都有其智慧,“儿童国学班”希望趁孩子们年纪小、记忆好的时候,让他们直接接触这些智慧的结晶。小朋友不必懂、也毋需考虑兴趣问题,念就是了。
王财贵说,这套古文教学法在“五四”之前已行之数千年,他只是重新承接那样一个教学传统。
因此,有别于“启发性”、“按部就班”教学的原则。“儿童国学班”著重在反覆诵读、博学强记。不论是幼稚园中班、国小三年级,乃至国中二年,教材一视同仁,都要熟读四书、老庄、古文观止和唐诗。
不少国小老师诧异地发现作文簿中出现“宠辱若惊”、“奢则不逊、俭则固”之类的字眼后,才晓得学生的国文程度早已超过了正规国语课本。于是在老师的介绍下,国学班又添了一些新血。
大约二十年前,王财贵就曾经短暂地实验过这套教学理念。那时他刚从师专毕业,奉派到台中市逢甲国小任教,他发现多数小朋友对于自己学什么,其实并没有强烈好恶。当然,如果我们随便拦下一个刚放学的小朋友,问他“你喜欢上学吗?”他一定会害羞却认真地摇摇头,但如果大人强“塞”点什么在他脑子里,小朋友一样能照单全收。
当时,王财贵计画“塞”给逢甲国小小朋友的就是一套古文读本。他认为,不同性质的学问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五四以来,由于受到胡适、杜威的影响,中国整个教育的理念都强调要照顾学生的兴趣、要随学生理解力的增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些见解落实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学上相当有用,但落在人文学科上呢?
“是不是小孩的音乐教育都非从唱儿歌开始不可?是不是小孩子在没有认识文字结构前就无从欣赏王羲之?”王财贵说,只要想想那些从小受音乐家父母亲薰陶出来的小孩就知道,人类学习的历程并没有那么简单。
“语文教育尤其如此,”他说,如果我们认定国小一年级的小朋友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钱穆语)的东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衔接古人累积下来的智慧,也永远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逢甲国小的实验教学后来因为换校长而中辍,只进行了两年。王财贵回到师大念书、结婚生子......,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后,他再次将古文教育的构想“推行”到大女儿和二儿子身上。
去年十月开始,王财贵的好友,同时是国内的书法名家杜忠诰将女儿送来王家“求学”。两个小朋友又带来两个小朋友,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教班,由当时仍就读师大的一位同学前来“客座”。
后来,王财贵得到中华文教基金会和华山讲堂的支持,教学地点也改在基金会的讲堂。而由于他一直在几所大学内担任国学社团指导老师,许多大学生闻风响应。目前基金会所开的两个班级其中之一,即由台大儒学研究社社长黄英君带领,王财贵希望能训练一批师资,让古文教育更普及。
在人心惶惶的今天,许多家长意识到社会的不安源于文化教养不足,因此只要一听到有人教古文,就忙不迭地把子女送来;有些家长则是为了增进孩童作文能力。对于这些动机王财贵不置可否。他说:“我教给孩子的都是些冷硬、原始的东西,让孩子们自己去发酵,至于会不会发酵?何时发酵?我不知道,我只有等著。”
也许吧!如果每个生命都像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那么这群曾“泡”过四书诗词的孩子,日后会呈现出怎样一幅生命景致呢?历史不能回归,因此谁也不敢说“学古文的孩子不会变坏”,不过起码他们曾站在巨人的肩上,在那儿,容易看到远处。
教育子女,有请古人
中国时报八十二年五月五日 第三十四版 家庭版 记者 彤管
现在儿童随著录音带音乐,又唱又跳念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画面,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看到一群小朋友摇头晃脑吟唱、背诵四书、五经,却让人怀疑是不是时光倒流,回到私塾盛行的古代。
没错,近年来,一些有心推广中华文化的学者,在台北区默默开设的“儿童国学基础班”、“儿童读经班”,老祖先的珍贵遗产,又开始出现在我们的孩子口中。
有十五年历史的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今年开始投入推展儿童诵读中国经典书籍行列,来自家长的反应热烈,显示出在功利取向的今日社会里,父母急切的想让孩子重新接触中华文化,希望从阅读古文经典开始,培养出正确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敦厚儒雅。
策划儿童诵读中国经典课程的,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嫡传弟子、前鹅湖杂志社长、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由于很多人认为中国经典深奥难懂,孩子不可能有兴趣,因此王财贵教授先以研究心得教导自己孩子,成效十分良好后,于中华文化基金会和华山讲堂等地主办“儿童国学基础班”,进行一年的实验教学。这一年教学中,证明孩子不但能接受经典琅琅上口,而且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兴味盎煞,自愿继续上课。
选择以唐诗、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老庄等经典,为诵读教本的王教授表示,让孩子背诵古文经典看来十分“八股”,而且也和现代讲究理解、游戏教学的教育方式相违背。但是经过实验,儿童不但不排斥,而且记忆能力远超过大人的想像。
根据医学发现,小孩在十三、四岁理解力才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则是记忆力进展十分快速。因此,王财贵主张善于利用此时期的记忆力,纯粹用背经典的方式,让儿童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以“背”字诀将经典的义理慢慢深入心底。随著生命体验的与日俱增,孩子会渐渐懂得其中道理。若强记老师诠释的内容,一来他不见得听得懂,二来他这辈子恐怕也只记得老师说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无法从中汲取生命智慧。
儿童读经是由诵读、识字开始,渐次要求学生熟背,老师再视情况做适度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只要持续半年以上,孩子对中国文字的敏感度及鉴赏能力会提升许多,记忆背诵能力也强于一般学生。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鼓励,一定可以看到良好成效。
在充满功利、暴戾气息的今日台湾,儿童诵读中国经典,或许正是为社会注入中华文化气氛的开端。
请来一试 免费帮孩子 奠定国学根基
只要是懂得注音符号,国小程度以上的孩子都可接受教导。负责该班的刘静史小姐说,有一位尚未满六岁的小朋友,由爸爸陪著来上课,再由爸爸回家教他背诵,效果一样好,还额外增进亲子感情,可真是一举两得。
每周上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家长可准备教材自己在家里教,或送到团体中增进学习效果。王财贵教授建议,经典不要从最简单的入手,最好选择永恒的经典,因为“同样是不懂,同样是十分钟,为何不挑选让他长大后还能运用自如的内容?”
王财贵认为,经典中无所谓最精华处,章章句句都是“要语”,所以背诵的方式,是从第一章开始脚踏实地背下去,读到那儿算到那儿,不懂的文句,硬背即可,懂的可以多加思考,还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或停止。最好背诵后能不断复习,而且好几本书同时进行,效果最好。
目前儿童读经班已有新店、双和地区、台北东区、古亭区的家长主动提供场地,将陆续免费开班(按:现在全省各处皆已有人响应开班)
读经古风现代版——四书老庄入学堂,唐诗楚辞映童颜
联合报八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第四十版 教育专刊 记者 陈碧华
讲解无用心得在己
反教育?
不求甚解大声读诵
王财贵对现代教育有自己的主张,他说语文教育是文化董陶,不一定要懂了才教。
是周三下午,小学生的小周末。台北县中和市内一处书院雏型——华山讲堂。二十来个小朋友正襟危坐(当然并非总是如此,小孩子嘛,总也有歪头斜脑、眉开眼笑的时候),课桌上,手边放著“四书”和“老子”,手上则是一本唐诗。几个陪著小孩的妈妈,点缀著课室气氛。
黑木讲坛上,王财贵拿著书,一句一句念给孩子听;孩子一句一句跟著读。是文言文,很多字小孩子不识;但是,和一般学校上课不同,这个老师并不讲解文章字句的意义,只那自成节奏的文句,有似音符的波动流泻,便吸引了孩子。他不停的念著、念著,孩子也跟著不停的读诵,声音清朗。好个读书天!
没错!目前仍在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王财贵,正在教小朋友读古书、背古书。他这样做已一年多,尽管自认效果不错,却只有报纸报导,知名度一直不高,实在是很不懂“宣传”或“企业经营”。他倒也承认这点,没有不安。
说起教小孩子背经,王财贵活泼起来——这可是专长了。他表示二十年前从师专毕业到小学任教时,就有教小朋友读经的想法,直到四、五年前才开始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因为效果不错,一年半前才开始教别人的小孩。他估计,台北地区因受到影响而开始读经的小朋友,现在(八十二年六月)约有一两百人。不多,但是好的开始。(按:至八十三年底,已有五千人以上接受读经教育。现正急速扩展中)。
对现代教育理论略有接触的人,可能很不能接受王财贵教孩子“背”经书的做法。国内教育最受抨击的,不正是因“填鸭式”的教育,养出一堆缺乏思考创造能力的国民?王财贵偏还要“塞”给孩子一堆“古物”,岂不违反教育理论吗?
不!王财贵有理由。他指出让小孩子背诵,完全合乎人性及身心发展,因为心理学说,人的记忆力的发展是从零岁到十三岁,此后才是理解力的长足进步。他的“孩童背经书”虽因推行时间短,还没有科学化的统计数字证明其功,但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的试验,倒是看到好的效果。
举例:目前读高二的大女儿在国小四、五年级时读经读了半年多,后来虽因“别人都没读”她也不读,但从上国中到现在,她的国文一直不需太多的准备;读国二的大儿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读经到国一,目前为了准备跳级考试才中断。他从小作文就很好,学习能力也强,才上国中,老师就觉得这个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道出这些读经“实效”,只是为了说服别人;事实上,王财贵推动儿童读经,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中国人都不读中国书,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王财贵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另有看法。他认为,教育过程重视理解是对的,但国内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却超过孩子的理解力,造成学生的数理恐惧症。而用科学方法进行语文教育,非要孩子懂了才教,更不见得适当,因为语文教育是广义的文化教育与薰陶。他反问:“怎样才算懂?是考试会写?或者可以是一种深埋心中幽幽然的、说不出的感受?这个感受或许说不出、写不出,却不是不懂。”
也因此,他让孩子读经、背书,而不要求孩子懂,也没打算教懂孩子。将来有一天,当这些读过经书的孩子,和经中所谈的人、事、物“相遇”,他自然就懂了。王财贵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赋予新解:“必须是自己准备十年了,才可能听到人家的话,一点就通,也才可能胜读十年书。”而幼时所记诵的经书,正是这套准备工夫。
在推动儿童读经这条路,王财贵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因为文科的人在这社会上本来就是“弱势团体”;加上这种“背”功不见得被接受,王财贵宁可等到有相当的成绩,再来寻求外援。
不过,他也欣慰的说,凡来听他演讲或参加研习会的,都可以通过听讲而对读经持肯定的态度,这些人后来多半会让孩子读经、或本身也加入开班教孩子读经的行列。他很有信心的预测,用这套方法,孩子读一年的经,国文就有高中的程度;读个两年,就有大学的程度。
王财贵和儿童读经
中国人不读经书还有什么书好读?
不问学历人人可教经
背书原则:章节不漏
其人其事——王财贵:
他四十五岁,不小了,曾当过小学老师,目前还在台大、师大、东吴等几所大学的学生社团里当指导老师,现在却还在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班当学生;他是著名学术刊物“鹅湖月刊”的前任社长,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王财贵这样的学经历其实不吸引人;但是,谈起目前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可又大有意义——他正在推动儿童读经。他自喻这项工作是:如果能顺利推展,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好大的口气!
说起中国古典经书,除了受过文言文教育的老一辈长者和中文系学生,一般人莫不敬而远之。艰深难懂是一道又高又厚的城墙,把人扪挡在门外;“食古不化”之讥,也教人承受不起。不如全盘接收新知识,简易便捷。
王财贵可不这么想;相反的,他确信这些古典经典之作能够流传千古,绝非因为古人说它们是经典就经典,而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它们好、有价值,才能受到这般的尊重。中国人不读这样的书,还有什么书好读的?
中国人不但该读,而且可以从很小就读。王财贵相信在孩子记忆力最强、而又还没有升学压力时,把经书“塞”进孩子脑海里,长大后,孩子随时都可从这个“储存室”里拿东西出来用。
或许是学文的人较不善于宣传,王财贵一直都是“默默的埋头苦干”来推动这项工作。他抽空受邀演讲,或办师资训练班,结束后,总有几个人也想跟著做。他相信,如果十个学生中有一个人读经,其中又有一半跟得上程度,那么,十年后,这个社会可以改观。
改什么观?“年轻人对中国古老的东西会有亲切感,看法会不同。”王财贵说。
这个看法不算太过乐观。的确有一个家长在听过王财贵演讲后,认为小朋友一星期才上一次读经班不够,希望天天都有课;真的能够天天读经、背书,那更不得了了。
除了让孩子上才艺班,你是否是也有兴趣引导孩子一探中国古典经学的奥秘?
照推动儿童读经的王财贵的说法,儿童在十三岁以前是记忆鼎盛期,上幼稚园就可开始背经书了;至于“老师”呢?不须读大学中文系,也不须当过老师,甚至只要高中、国中或小学程度就可以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老师只教小孩念书和背书,不必讲解,甚至不必编故事(怕失去经典原义);而古文经书几乎都有注音版本。比较重要的反倒是,这个老师必须是喜欢小孩子的,还要懂得掌握教室气氛、知道如何让小朋友喜欢读经背书。这时,教学时的音调、抑扬顿挫很自然就带上了,而只凭这样,便能吸引孩子进入一个优雅的智慧世界。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想:那每个父母都可以自己当老师了?
没错,人人都可以教孩子读经;但是“易子而教”的效果会比较好。王财贵当年拿自己的小孩当实验品时,就发现自己没法又是爸爸、又是老师,因此请师大的学生来家里当“私塾”老师,后来得到一个基金会的支持,正式开班授徒,王财贵的小孩也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王财贵为此还免费开“师资训练班”,让有心的家长和老师知道如何教孩子读经。
至于要读什么经,王财贵提供了一份书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然必读;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尤是七言古诗);古文观止,能全读最好,否则挑重要(不是挑简短的)的背;楚辞、昭明文选等也一样。再有时间,宋词、元曲也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值得背。
王财贵解释说,花一样时间去背书,且同样都不懂,应该选些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会读到的东西。如“春眠不觉晓”国文读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诗就绝少人会主动去研读,因此必须趁现在就教他背下来。背文章也是一样,选千古有名的长篇。一旦长篇大论都会背,将来看到短文,读起来简直就易如反掌。
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尽管一路读下去,不要刻意去选容易或难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现代(王财贵说,都好几千年的文章,说合也不合,说不合却又合,因为时代不同但人性相同)。挑三捡四的,孩子起了分别心,讨价还价,就难教了。
王财贵推动儿童读经,感动了一些文化团体,提供经费让王财贵开了三个“儿童读经班”,免费为小朋友上课。(按:至八十四年五月全省各地响应开班者已超过四、五百班)
小小读经班让古圣先贤不寂寞
台北画刊第三一二期 记者 陈淑贞
九十年代,是一个回归本土文化及重新自我反省的时代,身为中国人,您可曾想过中华文化之何去何从?你对先圣先贤的心血结晶——经、史、子、集,了解多少?相信这是一个令你我都尴尬难以回答的问题。
文言文 莫宰羊——现代中国人心中之痛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文,造型优美,声韵完备。语文既是探索文化精髓之媒介,它的演进遂攸关文化发展前途。民初推行的白话文运动在普及知识教育上,实功不可没,在历史上有其一定评价,但在独尊白话文情况下,我们珍贵的古籍及先哲的智慧“寂寞”了。
说到古籍被束之高阁,大部份的人反应几乎都是:文言文太难了,看不懂,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是现代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如果现在告诉你有一个既简单又方便,于己可以陶冶性情,对外可培养社会元气,进而为往圣继绝学的“读经”途径,你相信吗?别质疑,它就是由中华文化基金会及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赞助开设的“小小读经班”。
走访位于永和华山讲堂,一进大门,迎面可见前来上课学童鞋子一字整齐排开,讲究落实生活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佐证。推开原木大门,传来台语吟诵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宏亮童音,不绝于耳。乍听之下一时尚难意会,细细品味,才发觉经过还原的唐诗,声韵是如此清亮,迷人!
静坐在以中式装潢,典雅、细致的大厅,感受到三十多位学童及其父母热烈、高昂的学习兴趣。朗诵起论语来,人人摇头晃脑,仿佛回到古代私塾念书的情景。
循著引读声音源头,看到读经班的灵魂人物,王财贵老师,坐在高脚,雕花书桌后面,闭目晃脑,并配合诗韵的平仄,面露击节、沉醉的情形,不禁令人莞尔。
背诵古经——是文化教育扎根不二法门
具有师范科班教育理论与实务经验的王老师,除热爱教书外,对推广中华文化向下扎根更有一份舍我其谁的期许。谈到教导小朋友读经的缘起,王老师滔滔不绝地说我国自从民初受到美国杜威博士“生活即教育”和“理解为教育前提”的理念影响,文化教育就面临退出学习主流的命运。西方讲求科学,科学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采取渐进、实验方式探索真理,所以强调理解是适用于科学教育。文化教育则不然,文化教育讲求的是潜移默化,文化素养应落实在生活源头,它不需要凡事事先了解,只要铭记在心,日后即能随机发挥、因应。
亲身体验过补习之苦,再加上自己教学心得,让王老师深切领悟及时利用记忆的重要性,“小时候不停地背诵课本,总能事半功倍地将考试应付得很好;事后觉得国语课本的内容太简单,即使国、高中所学的语文常识也十分有限,程度也非与时俱进,遂兴起回复过去私塾侧重背诵古书教学的念头。”
小小年纪 头脑好——习读经典文学乐趣多
说起老祖宗的教学,有一套!“根据学习理论来说,人一生学习年龄以二、三岁至十三、四岁记忆力最强,理解力则是十三、四岁至十七、八岁最为突飞猛进,如果一般学童能在小学毕业以前,充分浸淫在经典文学气氛中,相信日后看到文言文保证‘愈看愈有趣’。”王老师自信地说道。
秉持实证主义的他,首先拿自己儿子当实验品。王老师以定时定量、反覆朗诵方式引领当时才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进入老子、唐诗、论语世界,不消多时,国文程度大为精进,本来是自己纯粹当实验,没想到亲朋好友得知成果后,纷纷欲将小孩送来读经,受到这样的鼓励,王老师就走上开班授徒之路。
一向以推展中华文化为宗旨的中华文化基金会在了解王老师的苦心后,于民国八十年起以提供位于临沂街会址场地及家教方式赞助王老师开课,免费积极带动小朋友读经的风气。(中华基金会目前仍有读经班,免费教学。请洽(○二)三九二八八五一)。
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国学基础要扎实,就必须选择经典作品来学,可选用的哲理和文学经典,按精要度依序为:四书、老庄、唐诗、诗经、易经、词曲等,基础入门教学内容为,每次上课朗诵论语十则、唐诗(七言古诗)一首、老子一篇、古文观止选读一小段。授课前先团体复习,然后分批请三两小朋友来背书,测验回家复习程度;有人作伴互相提词,背起书来,一点儿也没压力,测验完毕,再进行当天的教学,一个半小时课程在不停的“有口无心”念书声中飞速度过,丝毫不觉沉闷无趣。
朗读古文体会声韵之美——父母爱心陪读倍增效益
或有人会怀疑:读经班既不诠释古书,单纯背诵,效益何在?“读经,是让子孩子在无压力状态下,以朗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并不著重提前写字,但大致来说,跟读一年后,约可认得三千字;二年者,可有一般大学生国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中文系学生的程度;学习后经过十年,将可全然展现教学成果——塑造文质彬彬、平衡思考的文化人。”强调百年树人理念的王财贵轻描淡写地表示。
任职于故宫,每星期五跟著陪读的谢太太极力推崇读经教学,“现代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让小孩游走各式才艺班,却忽视小孩本身意愿,往往对幼童身心造成伤害。读经班每次的课程只要在家复诵个二十分钟,便能不加思索,脱口背出。以就读吉林国小的老二为例,九月初才临时插班,个把月下来,却可明显感觉他的语汇增进很多,有一次听相声,竟兴奋地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有学过耶!这才体会出光念书也是有效果的。”
另一位许太太深表赞同地点头说:我那就读五常国小的小孩,听到新鸳鸯蝴蝶梦其中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时,马上就会把整首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七言古诗一字无误地背出“秀”给全家听,可见背诵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
推动读经利人利己——培养社会元气发扬中华文化
推动读经风气不遗余力的王老师,有一个不小的心愿,即希望有志一同之士能参加师资训练,以众人之力,推广念古书。“基本上,只要认得注音符号者,都可参加。人人皆可授课,小则居家课子,不论有无教学经验,皆可集合社区学童团体上课,利人利己,何乐不为?”王老师温文儒雅的脸上写著热切盼望的表情。
在现代人心为物役,精神生活虚空、苦闷之际,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其实许多问题的解答都隐涵在古籍当中,只要用心去解读并新诠,所有难题均可迎刃而解,近年来渐为台湾、大陆以及西方学术界重视的新儒家思想是明证。不是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耳边传来轻脆吟诗声,心想王老师用心散播文化扎根种籽赶快成长、茁壮,也愿尚未听到这种教育的家长,赶快有机会接触,大家带著小孩一起来读经。
这一系列“经典诵读本”,是由于我在推广儿童读经活动中,有许多家长认为一般坊间出版的读本字体太小,不适合儿童阅读,而要求我编印的。
本书的特色是“大字”、“白文”。“大字”,是为节省目力,不仅适合儿童读,也方便一般成人在不经意时随时随地读;“白文”而无解释,一方面是为了篇幅不致太大,一方面是“读经”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读经”,固重在了解,更重在接触、熟悉,只要多“读”,自有浸润,自有感发,自有了解。当然,必要时,找其他有注释的版本来参究研读更好,但只就儿童读经说,原不是很需要解释的。
本系列读本,包括十种,依编者建议给儿童读诵的优先顺序是:一、大学中庸论语,二、老子、庄子选,三、唐诗三百首,四、孟子,五、诗经,六、易经,七、古文选,八、词曲选,九、三礼春秋选,十、佛经选。兹先出前三种,将来陆续出齐。所用的版本大体是通用的古本,如四书用朱熹集注本,老子用四部备要明华亭张氏本,庄子用郭庆藩集释本。注音亦尽量采用底本中所注,其中诗词注出“入声”,并偶用“古音”;群经诸子中,遇孔子之名,避讳读为“某”,是比较特别的。但举凡这些版本及注音的选择,只供教者学者参考,不必以为“定本”。因为我还是认为“读”最重要。版本的琐碎异同不必太过计较,如唐诗就无定本可寻,但不妨碍它的广为流传。
回想“儿童读经”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感谢教育部社教司的辅导及中华文化基金会的首开“儿童读经班”之实验教学。至于“读经风气”长期而普遍的推广,更要感谢宗教哲学研究社华山讲堂及卯鲤山文教基金会的支持,正式成立了“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免费训练师资并义务协助各地推广工作。我们希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读经”,曾见古人有一联语云:“国士胸罗廿四史,村童背诵十三经”,此情此景,如再现于当今,或将有助于社会之和谐进步也。
本系列读本的出版,要感谢鹅湖出版社愿意答应我的要求:以较好的纸张及印刷制作,而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以便普及。又感谢吾友忠诰兄为本书题字。
民国八十三年五月四日 编者王财贵识
※附:鹏湖出版社:
电话:(○二)三二二一八八四
邮拨:一八四一七○九四 鹅湖出版社
读经教育手册(全书)(至2005年第八次修订)
.
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乐园介辞 [返回目录]
◎南怀瑾 教授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逼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地逼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地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 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我是从幼小开始,亲身经历新旧各种读书的教育法,现在已经活到八十年了。从十二岁起,一边做学生,一边代老师上课。以后又经历过文的、武的、入世的、出世的、中国的、洋式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做过学生,也都当过老师,一直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现代的学校教育法,以及家长们对儿女的教育要求,都有很大的偏差,应当“反求诸己”,不可再来自误误人了。不过,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全民的大问题,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可以补救。但很高兴看到了有心之士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苗,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乐为之介。
丁丑春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开创教育无穷的新希望
谈四阶段的人生教育
前言
我们关心教育的现况及未来的发展,故参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四阶段的教育理念”,供各界人士参考,本文仅就其重点略述之,期能抛砖引玉加以引伸阐发,并愿与关心教育的家长及教师们共勉,并付之实践。本文专以品德及智慧教育为主,希望能和目前学校中的知识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以培养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
众所周知,零岁至三岁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轻易错过。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回顾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因此,第一阶段“幼儿养性”的教育特别重要。这段期间的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的一切信息,却能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犹如明镜照摄景物一般,不加选择地全部接受,正是构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教育端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正确了解幼儿学习的特性后,我们建议为人父母者以最轻松简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现略述一些方法以供参考,若能举一反三、善巧融通,则不难掌握幼儿养性的教育要旨。例如,手抱幼儿或陪他嬉戏时,常用愉快的心情、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顺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开朗的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欢读书的孩子……。”不胜枚举。此外父母亦可时常播放优美的中西古典音乐,以培养其优雅的性情。
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与学习环境,是影响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来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果),现在就应该多加赞美肯定孩子(因)。如此每天几次愉快的赞美肯定他,必然先入为主地深深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形成终身不移的人格特质。良好习性的养成、优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亲轻松愉快的赞美肯定中完成。秉性良好的孩子,经此赞美肯定后,会发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亲加倍的赞美肯定来弥补,以导正或减轻其不良习性于无形中。这可是幼儿教育的秘诀!贤明的父母们,请千万别错过这短短的三年啊!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
当幼儿渐渐成长到四岁后,已慢慢学会语言的应用,学习能力亦逐渐地增进,此时即应该衔接“童蒙养正”的教育。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不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长的经验,我们了解: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如何把握其记忆的特长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
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他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熏习,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这种书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读经阶段中种下根苗。十年易过,终身难得,切莫等闲空过了。
至于如何教导儿童读经呢?方法很简单,只要父母、老师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引导鼓励或赞美奖励儿童反复多读、熟读,他们自然就会背诵得非常流利。若父母亲能抽空陪孩子一起读,不但本身受益,同时也是最佳的亲子活动。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读诵30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有关童蒙养正的教育,请参考王财贵博士的“儿童读经教育说明”,其中有详细精彩的发挥。)
第三阶段: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
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处于初中、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我们建议父母老师们选择下列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
(1) 古今中外各类伟人传记。
(2) 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
(3) 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
以上书籍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其熟读,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最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有了这股积极力量,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立志的热诚,也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
第四阶段: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
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尔后,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人事环境愈加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
如更深一层体会,小我只是沧海中之一粟,所学亦不过是学海中之一滴,便能常怀谦虚之心,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以改过、积善、谦德来充实自己,并以之净化社会。然修德立业无有穷尽,且三人行必有我师,随时随地皆可致力修习长进,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渐畅达,眼前世界亦将生机日新,故成年养德,尽此一生无限向上,无有终时。
如果我们的社会像个大花园,那么每位初诞生的婴儿,就像刚出土的幼苗,需要父母亲本著爱心,以四个阶段的教育为养分来灌溉幼苗,深信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果实鲜美的大花园,将会自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扎根教育持续会谨述)
王财贵 博士
儿童读经——参酌古典教育 再造文化人才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适当地恢复读经教育,是中国现今教育的新尝试与新希望。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所以从一开始,吾人即相信这种教育是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又很容易推广开的。
我个人思考此问题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规模实验也已十年以上,长期地从理论与实际两面证实其可行,八十三年(1994年)一月才正式在社会上“推广”,期望激起风气,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广”工作,最主要的办法是用讲演的方式宣说观念,并鼓励有心人士开班教学。这八年多来,包括台湾、扩及港、澳、东南亚、美国等华侨社会,以及大陆地区,大大小小约有七、八百场演讲,听讲者计有十万人以上,而整个台湾地区,截至九十一年(2002年)四月为止已有一百余万小朋友正接受“读经”的教育,若合计海外及大陆,读经总人数更已超过五百万人(欲得各地开班资料,请洽“读经推广中心”索取)而且此风气有日益扩大之效,依我预期,再过三五年,全世界至少应有数千万或上亿小朋友接受读经教育。若持续其效应,则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而这却是“重新回归文化本位”的运动。回归文化本位,不是顽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传统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吸收消融,两相综合会通,为人类开创更充实饱满的文化。
由于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渐次复苏,认同并希望进一步了解“读经教育”内容的人越来越多,吾人也愿这种理念广为周知,只凭演讲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编写这一本小册,对读经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做一详备的介绍。因为就读经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论在理论上或实务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简单的,所以凡是将本手册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对读经教育可增长其信心,并且立即可以成为儿童读经的指导者。
我诚挚的希望从现在起,先以“社会教育”、“才艺教育”的方式在体制外推广。渐渐地走入学校,以“课外”、“课间”的补助教育方式,为老师们所接受。时机成熟时,将可正式纳入体制,编入课程。这种长期的愿望,需要社会上热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段过度期间里,若家长想建立起孩子的心灵免疫力,让孩子不受社会污染,想教出一个明礼义有教养的“君子”,则请在课外立即开始教导“读经”,勿因为了等待体制改变而失去了教育的适当时机!
请读者诸君耐心花上一个小时将本手册看完,并参与于儿童读经之教育,则儿童甚幸,社会甚幸!如无充足时间,嫌理论部份太繁,亦可从实务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节)
“读经”本来没问题,但自从民国开国就有了问题了。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可见虽然清末的新制小学堂,也还是读经的。民国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于是不只没有读经的学生,也消灭了可教读经的教师。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的议案。他认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来代替“宗教”,学校祭孔之风从此断绝。这连续的三个动作,对民族文化的继绝所关甚大,是中国教育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大事。等到民国六年(1917年),白话宣言出来;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起;九年(1920年),教育部听从胡适之的建议,将国小语文课全面改用白话以后,我们国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来,更不用说“读经”了。
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来犯罪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彻底的失落!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知识分子也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没有自我文化旳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它民族所轻*。
穷则思变,剥极必复。我想:这应该是对八十年来的文化心态做反省的时候了!或许社会上其它的人各有其想法与做法,而我,则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实。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虽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贻明日之悔!
而真要使教育落实,则不能是空喊口号,不能是表面浮华。须自小者近者切实做起,亦即从根基做起!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最切实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自儿童时期即开始,因为等到国中高中青少年时期性情“沸腾”起来,就来不及了,与其到时“扬汤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说的“童蒙养正”。“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以这一种最简易可行但却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扶持人心。可行与否,有效与否,我现在愿提供我个人的浅见和实验的心得,请社会上关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检验!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可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罢!)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属于应用性、专业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刻不容缓。起初,“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着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学派,不分政党,不分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维护书香家世,也需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大陆要在其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安邦济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纪既已来临,中国人的世纪即将展开,希望未来的中国人,真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希望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真实的和平与安乐!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
不过,在读的心态和方式上,成人和儿童有些不同。本手册虽旨在提倡儿童读经,但成人其实也可以读,如成人能认同而开始读经,对儿童读经亦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先说成人如何读经:
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有些人认为读经是一件困难的事,非一般人所能胜任,胡适之喜欢举王国维为例,说王国维那样的国学大师,都自己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凭什么敢说要读经?而且自己对经典只是一知半解,又凭什么敢说要教人读经?
这种意见流传了六七十年,直到现在,我们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大家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这种观念混淆了学术层次。王国维是一个“学究”,一个“专家”,他所说的不懂,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再进一步说,纵使单从语文能力方面看,胡适的推论也是不通的,如果按照那样的说法,不懂就不可以读,不可以教,那么我们应该自己反问:如不去读,不去教,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到底我要懂了才读才教,还是读了教了才会懂?如果不懂就不可以读不可以教的话,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可以读不可以教,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不教,愈不读不教愈不懂,这就是当今天下所以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文化颓靡的主要原因了!
这种风气,不仅已使中国人不敢“读经”。学术界教育界过分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此事所关重大: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众所公认的古代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近人胡适之,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并不是天生的,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了,他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它民国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家,如徐志摩、朱自清、鲁迅、老舍、钱锺书、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的。
但是,多年来我们忽略了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我们几乎没去注意千古以来,经史子集,所有书籍大体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优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这种效应已明显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而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来。看来,我们这两三代人,是白白被牺牲了。
须知,人很容易患的一种文化病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譬如喊着要“现代”,就认为必须打倒“传统”;喊着要“西化”,就认为必须打倒“中国”;喊着要“科学”,就认为必须打倒“玄学”。这些都和喊着要“白话”,就认为必须打倒“文言”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倒”而后甘心的心态,其实就是近八九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君不见到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片互相“打倒”之声!
现在,我们在此摧残殆尽的情况下,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都是从人类理性中开发出来的价值,文化是公器,其价值是普世的,一个有理性的人,面对各种文化成就,都该同时加以尊重,协同发扬,并且相信各种文化成就都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融会的。
而中国经典的研读正是使中国人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它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写作也必多有帮助。从内涵方面说,“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而有所贡献于世界,这样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留学西洋的中国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而更富有创造的心灵。因为有了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所以,想要彻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须自己先打好基础来!否则,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浮浅而枝末上,这大概是中国费了七八十年时间,而并未学得西方精髓的缘故罢!所以,消极的“全盘西化”的梦,应该醒了,而代之以积极的“全盘化西”。“化西”的意思是“消化西化”。“消化”是以自我为主体大方地吸受西学,消融而变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粹“化归”为我的营养,以更充实我的生命。当然,要达到这个理想,必先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和胃纳,自己健全了,才足以言“消化”。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读经”正是一条便捷有效之路。提倡全民读经,正是恢复国族文化活力的契机。
第四节 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 [返回目录]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熏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好好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请你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奥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原来经典和一般知识性的书是不一样的,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不懂。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可知许多深刻而重要的观念都往往用浅易的语句表达呢!一本书读上一遍,行过宝山,随时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获。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苖,教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可读完一遍,一个月便可读十遍,一个人若肯咬紧牙根,立志读它六个月,便可读上六十遍,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内亦可看十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渐渐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便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的,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读,读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请参考附录一)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象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唱也唱儿歌,听也听简单的音乐。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毕业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征。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把音乐教育的主题放在“感受”“共鸣”,不在“了解”“实用”,所以自婴儿起,就可以让他听尽世界名曲。则素养提升,而实用性的唱游,就方便多了,知识性的了解就更简单了。请看音乐家庭,不都是这样子培养孩子的吗?所以西方有谚语说:“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号称“教育即生活”。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着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它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可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为学为人基础,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能认字了,到了幼儿园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儿童在十岁以前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胡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会读,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精准”。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国小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国小儿童在六年之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消减了社会多少游魂和暴燥!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的繁复的课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数据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数据,则数据是死的,没数据空有程序,程序却是虚的。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发用,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如图)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因为有关理解力的推进,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份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生,所以有绝大多数的人产生学习的困难,而这困难,是不能“勤以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没有能力学习而硬逼着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人生哲学,而我们高中教育却没有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掠取分数而已,只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都应好好照顾,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计算机之输入数据,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质量,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有人天真的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我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了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近来,儿童读经风气渐开,参与者中不管老师、家长、学生都信誓旦旦、兴趣浓厚地为其效果庆贺努力地义务推广儿童读经之成果,在推展者和参与者来讲,只要见到读经儿童之记忆力改善、行为转好、学校功课进步……等等初期现象,就算成功。他们认为,社会风气之改善以及将来伦理道德之提升,将随这些未来社会中坚的成长自然地去达成。今从脑的科学观点就儿童读经如何透过潜能开发成就上述种种温馨的成果,尝做说明,充为共襄盛举。
背书,若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躲开师长责骂,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法一直在压榨学生的左脑,同时忽略了右脑的开发,对于一位正在学习、成长的小孩来讲实在不理想。因此,近些年来,由于越了解左右脑功能,在教学方面就出现更多合乎人性并具潜能开发价值的新观念、新做法来倡导,目的是要能达到左右脑平衡,藉以提升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期使人类的智能做最大的发挥。
儿童读经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
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
其实,单从左右脑平衡的目的来讲,儿童不一定要读经,就是读其它的东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有读经的人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多让左右脑平衡、多处在α波下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也就是让潜能更有机会发挥,所以儿童读经是被肯定的。至于透过经典潜移默化,使心性向善向上的边际效用则是今日社会风纪败坏、道德沦丧的根治妙方,基于此,全国上下都需重视并共同来推展儿童读经。
世纪将是智能的世纪,无论人工智能的科技产品或人脑智能的开发都将极为兴盛,但是对人类来讲,是福是祸都还难以断言,因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拥有非常科技与人脑智慧只能将犯罪升级,因此未雨绸缪计,全世界都应正视看似不起眼的儿童读经。
既然费如此大精神来读经,其教材当然须有所选择。而要选出恰当的教材,其实是很简易的,只要遵守一个标准,即:选“最有价值”的书!整个人类各种长远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她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着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
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大效用,如果读经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如果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转化创造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现买现卖的“快餐”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长远之谋,也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复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但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认为今世能通三藏经论的法师愈来愈少了,为了培养宏扬佛法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小沙弥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至非常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出现!又听说有基督教、天主教人士、也想利用教堂开设读经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论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姓的,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在中国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又现在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如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经典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罢!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其它有些少数民族,他们祖先流传下一些歌谣赞颂或神话等,如其敦笃精要,也应让子孙们从小诵习,以维族类之特色,并易开启其高远心志,参与于理性之开发与族群之融谐。
所以读经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只要所读的是“经”,便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与其读诵教科书,不如读诵三字经;与其读诵三字经,不如读诵千家诗;与其读诵千家诗,不如读诵唐诗宋词;与其读诵唐诗宋词,不如读诵文选古文观止;与其读诵文选,不如读诵百家诸子;与其读诵百家诸子,不如读诵十三经。要读诵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当然一本读完,可以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读经班,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当然这三本都背过了,或许可以让他背孟子、诗经、易经等……一个人不在十三岁之前就把易经背熟,这一辈子很难在易学上有成就了!其它有关意义深远的文化性学问也大概如此。
一、教学原理: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它的原始规模是: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教本选用注音本,则任何人,只要读过小学二年级以上,认识注音符号,就可以当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须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须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读经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从做中学,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二、教材的顺序: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按经文,从头教起,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着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差异,因为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下,其乐融融。
三、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进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读经,还是在学校或读经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读经实验班的规模,以供作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进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读三部份。
其详情是: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的声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着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却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更加熟习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或一个个考,或两三人一起考,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钟,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二分之一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第三阶段,依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待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以上各种安排,可随教师意愿,而任意调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学校,则时间运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随机而变的。
四、教室气氛的营造:教室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儿童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不过还是须要提醒几点,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齐划一。须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过要求就应该满足了,要在前面带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后面赶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后面,多听别人背几遍,偶而也记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着急,一着急,就坏事了。第二:是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应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了,就上路了。此种教育不同于数学,数学是基础不懂,全盘乌有;读经是随时可提可放,只要等待,渐次上路,为时不晚。把教读经,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开打。第三:宁安静勿燥动、宁简单勿繁琐。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旳,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情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五、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儿童读经,最常遇到的难题是有些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或放弃,这是很可惜的。但须知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人生要长进,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价,儿童偶尔的畏难不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只是,天下教导读经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经那么多了,只要老师家长有信心、有诚意,儿童偶尔的排斥应该可以轻易克服才对。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做为参考。
首先,“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其次,“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小孩说:‘其它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议,设定一个全国共同读经的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流行”以及“亲子参与”的好办法。兹订于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为“全国共读时间”,欢迎各家庭随时在自己家中响应参加,各依自己的进度去读。则到时全家一起读经,邻居也在读,全小区都在读,全国到处朗朗书声,有了固定时间,有了亲人相伴,又知道有广大的小朋友陪读,儿童就较有兴趣,而容易养成习惯了。
其次,“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其次,“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其次,“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游戏”。
最后,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呀!)
如在国民小学中,由老师来教读经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所以在学校推广是最容易的。可以全校读,也可以班级各别读。可以利用生活与伦理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最好是每节上课铃一打的五分钟十分钟,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它小朋友进教室,也帮助教室的气氛静下来。一天念个三五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利用零碎时间,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经之乐。
以小学老师这样优厚的条件而不教读经,实在是很可惜的。但是还有些老师认为多了读经教学,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会。级任老师若能每天利用二三十分钟时间,把读经当作国语的“补充教材”,则大概在施行半个学期之后,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会较集中,记忆力也会增强,整体学习能力大为进步,不仅国语进步,连社会科也进步,甚至对数学自然科的理解力也会提升。除此之外,在经典的熏陶下,儿童的气质会有显著的变化,性情较为稳定笃厚,较能友爱同学,体谅父母,尊重老师。有许多老师在班上教了读经后,教学渐渐轻松。有些学校全体读经后,训育主任发觉学校问题渐渐减少。这些都是验而有征的。吾人认为今后国中高中的校园问题,应该要在国小解决,方便有效的解决之道,即在全面推广读经,最好是将读经课程纳入体制,则许多老师的辛劳可以减免,而许多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在读经教育未能纳入体制之前,让社会每个角落都有“读经班”,是我们初步的理想。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一起教,与其一家独乐独学,不如大家众人一起来读。意思也就是:要开成一个“读经班”,则儿童读书有伴,其兴趣将加大,而且参与的人多了,也较易形成风气,对社会造成较快较大的影响。
你如想开一个读经班,其步骤可以参考如下的解说:
第一步:倡导理念。因为儿童无自主力,所以要读经必由家长的认同,而现在认识读经理念的人并不多,因此倡导理念是很必要的。倡导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个人所知的去宣说,譬如校长可对全校老师说,老师可对学生家长说,一般人可以对其亲友说。也可以集合老师家长或其它一些听众,邀我亲自去演讲解说,我曾有愿:凡来邀我去讲读经理念者,我不管何时何地,不管多少人听,都一定设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绍读经演讲录音带或VCD”给亲友听或看,(订索办法请和“社会读经推广中心”联络)。现在最简单的方式,您可以用这本小册分发给人看,这本小册内容大体和演讲相同,应该可以说明清楚了。这本小册是由热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赠的,不论需要多少,可以来函或来电索取,若以您的热心介绍,而让更多人知道读经教育,则我们将会很感激您。(本书捐赠流通单位载在书后,并希望各界出力捐印)
第二步:选定地点。古人说:“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开读经班,只要有意愿,地点几乎无所限制,不论讲堂、课室、办公室、会议室、客厅、甚至是床上、树下,都可以做为读经教学的地方。不一定须要黑板,也不一定须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书或一份数据,甚至不须要任何数据,只要互相听到声音,就可以开始教“读经”。现在已响应读经教学活动而开班的有数千处,其中包括各种文教基金会、学校全体或个别班级、小区活动中心、宗教团体、公寓大楼办公室、安亲班、才艺中心、私人家庭等,几乎任何一种单位,任何一个地方,皆可开成一个读经班,而让弦歌飘送城乡处处。
第三步:招生。如系学校全校或全班读经,只要与家长沟通共识即可,不会有招生的问题。如只是作为学校的团体活动或一般人士在社会开班,则可用口头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书面招生。招生的对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龄,因为读经可以混龄教学,自幼儿园中班起至国小六年级都可以。因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课的经验,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岁幼儿也是可以读经背诵的,但较不适合混龄教学,若在幼儿园或幼儿园中由老师团体带读,或由家长自行个别教比较适当。)而升上国中后,时间也少了,心理也变了,比较不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也有特例,国中高中而想读的,我们更加欢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来读,许多家长即陪着儿童来读,而且也跟着背得很起劲。所以读经班的招生不会太困难,只要说动五六个家庭,就约有十来个儿童,再加上陪读的家长,就很热闹了。
已在别处读过的,还可以再来报名重头读起,因为读经不是学数学,算过就好,读经倒像欣赏艺术,如一首精湛的音乐,听了可以再听,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过来说,读经教学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也容许新生插班,因为论语如能治天下,读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样可治天下,好像音乐从贝多芬听起或从莫扎特听起,是没太大差别的。
第四步:聘请教师。教儿童读经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听过演讲,或看过本小册说明,几乎任何人都可教读经,所以教师的来源应不缺乏。譬如说在学校教读经,老师是现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级,或者教团体活动,如能深切体认读经对文化教育的重要,应是义不容辞的,何况可以把读经当作一种有趣的课外游戏来做,就不会有增加负担的感觉了。又如果认识到教儿童读了经,可在短期内增进儿童的智能,又可对这些儿童有一辈子的好影响,并且自己在教的同时也受到益处等等,学校老师中,应很容易找到有愿意教读经者才对。如果是社会民间所组的读经班,则可以聘请学校老师兼任,或由家长出任教师,因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读经,那么本来就须陪读的,出来担任教师也不会更费时间,何况自己的子女在这情况下可能会学得更好,而且教读经不仅对小区亲朋有贡献,自己也有大进步,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鼓励大家出来教读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敦亲睦邻的小区服务,很好的自我成长。此外也可请退休银发族担任教师,不但深具“文化薪传”的意义,此老人与儿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寿。另外,家长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后,在儿童的早自习时间里协助老师教读经,这样不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别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协助了老师,协助学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长,是最有价值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
虽然读经教师不须有特别的才学,但基于“经典教育”之本性,凡“读经”的教学者须要保有正确的文化心态,以濡染儿童具有宽广的文化心灵。
兹举出读经教师应有的“见识”如下:
·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它书籍,反而要多鼓励各 种课外阅读。读经的儿童,由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多加鼓励,使养成读书习惯。
·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于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于其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
·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于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读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小有这种大心量大志愿。
·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且希望由于深沉的酝酿,而有助于其思想的缜密。
最后要请特别留意的是:读经虽只是属于课外补充教学,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钟,但对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强化效果,其它的功课很快跟着会有明显的进步,家长或老师不要让他花太多时间在功课上打转,而要他赶快多吸收课外的知识技能,或者加多其读经课程。也就是要让他学些有内涵有价值的东西,以免浪费他的生命。(现在国小老师上课所教,家庭作业所派,大体是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所以高材生在上课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业的抄写对他来说更是缺少意义,这种浪费是很可惋惜的。不过老师为了全班教学,也是无奈的。解决的办法是分层级派作业,有些读经儿童的家长要求老师让他的孩子以“背经”代替写作业或背课文,而老师居然也答应,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师参考)
第五步:开始教学。开始教学也是很简单的,不必要有开场白,只要说:“小朋友,跟我念!”,“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念完一次,再一次,这样就开始读经的教学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讲解,讲解往往带给老师压力,儿童听不懂会减低兴趣,而且等于浪费时间。但如果教师有能力有兴致,或某些章节可以当作随机生活指导的,或高年级可以听懂一些了,略为讲说也是可行的。但讲解不是读经班最主要的目的,儿童读多了,他自然会了解。如果有儿童或家长特别要求要了解,而老师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讲解,这时请老师不必有挫折感,因为我们这几代的语文能力不好,是被牺牲的,在此更可见出教子弟读经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级想了解文义,可以请他自己去看坊间的翻译本,但也应劝他不要太认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后再说,经典的学习不像科学知识的死煞,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经典的性质不同,不可搅混。经典贵在有无穷活转的内涵,对经典保持一种似懂非懂的深远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为了让他懂,浅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为天下道理只不过尔尔,大大斫伤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谓“了了”,就是什么都好像懂的样子,能言善辩,好抬杠而自以为是,这种态度不是很好的,而现代家长却很喜欢,此所以社会上浮薄之人渐多的缘故,须及早防范,不要随便让儿童养成这种习性。
第六步:取得和“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联系。本中心是由关怀文化人士所赞助,由我主持,义务供应各种读经信息,解答各种读经问题,协助读经开班事宜,并且无限量发行赠阅“读经通讯”,无限量发行赠阅本“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以利大家协同在各处推广读经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倡导录音带录像带,出版教学录音带,代售读经课本等,希望参与推广读经的工作者,多与本中心联络(有关本推广中心之介绍,请看本手册第七页)
第七步:乐观坚定,长期办下去。读经班的开办很简单,而持续下去也很简单,只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建议即可:第一,要体贴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随时代而走,在读经风气未打开以前,赞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两同好即应满足,不要有孤独感。第二,要了解儿童个别差异,不要要求每个儿童的表现都如人意。通常的状况是十分之三会自动喜欢读,十分之三会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无,鼓励即进,不鼓励即退。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统计曲线。我们只要不辜负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励中间十分之四就很多了,当然能鼓动得了后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盘放弃。后面十分之三或许有别样发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马上来读经不可。第三,要激起家长的关心。儿童读经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的鼓舞和督导,尤其是刚开始的三个月,教师必须常常提醒家长读经的重要,每次下课后,须吩咐家长:“督导你的孩子每天读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长不负责任,“假民主”,只抱着“让孩子试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会成功的。有些家长说“忙”,不愿花精神督导,其实,他不知道,这时认真督导三个月读经,等他上路了,则一辈子不用为这小孩担心,是一种花费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千万不要蹉跎,等他过了十三岁,忽然发觉孩子空虚的心性一夜之间变样了,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这些观念,要常常说给家长听。第四,要有坚持的勇气。开班三个月后,人数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继续办下去,又会渐渐有人来插班,回复原来的盛况。澎湖马公高中有一位萧丽玲老师,她说澎湖的孩子太可怜了,所以不但自己义务开班教读经,还东奔西走,宣传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动许多国小校长和老师,以及地方关怀文化人士,在教育局丁振民局长亲自的领导下共同努力了两年多,现在澎湖几乎全县儿童都已接受读经教育,将来澎湖一地不仅文风鼎盛,而且将出大人才来。这便是凭着坚定的信念而推广读经有成的例子。屏东里港有老夫子才艺班尤永煜老师,开班时八个学生,一年半下来还是八个,但他没有放弃,后来终于增加到数十个,以致客厅容纳不下,这便是本着乐观的精神开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说只要还剩下一个人要读,便不可放弃,如此,则无败事。第五,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短视近利,急着求一时之效。人类的幼稚期是很长的,读经见效之日远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于期待。第六,不如意时,请和“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联络,或直接找我本人。我们一定会恢复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
(附录)解消疑难好读经(见《读经通讯》第二、三、四期)
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端午节写于台中师院
全文完 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一月一日 第八次修订
王财贵
自从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元月,正式向社会推广读经教育,六年来,我本人以及各处热心的读经教师所作的倡导演讲累计有数千场,由全国电子专卖店及各方捐印流通的说明手册及理念简介合计超过八十余万本,推广中心的读经通讯发行了二十一期,全世界已有数百万儿童正接受着读经教育,听闻“读经”观念的人不下千万人。“读经”,已如预测地成为一种广大的文化运动,长久以来我们所期盼的一股社会清流,正隐然成型。
有人惊疑何以读经推广的成效如此之大,我认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功劳,而是因为读经教育本身,其内容合乎人性,其方法合乎自然。凡合乎人性合乎自然的,必为人所乐于接受。另外,还有一个促使流行的外在因素是:在倡导推广时,很少给予一定标准,我们总是认为“有读就好”“多少皆可见”,所以很多家长老师就容易上路了。
不过,也因为这样,读经教育的成效就相对的不大稳定。虽然所发行的倡导资料是一样的,所演讲的内容也是一样的,但读者听者的感受却大有不同。总之,凡是对读经理念了解愈透澈的人,信心就愈强,就教得愈积极,其效果也就愈显著;而凡是疑惑不定其信心薄弱的人,就教得若有若无,其成效也就若有若无了。令人担忧的是:这样若有若无下去,一拖两拖,号称“读经”,而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把一个儿童拖过十三岁,就可惜了。所以在这里,我以多年来的经验,想建议一种简便的读经教学观念,或许可让积极的老师更加积极,让原本消极的老师,也可以把柄在手一改旧习欣然转型!
这个观念,我称之为“三百读经教学法”。所谓“三百”,乃是三个“一百”,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这样就真有点“读经”的味道了。兹稍作说明如下:
首先,“每天进度一百个字”:“一百字”,大概如论语的前三章 ( 含标题及序号计有九十八个字 ),或老子的第一第二两章 ( 含标目计一百五十三字 ),或唐诗前两首 ( 含标题作者计一百零三字 ),或论语一章配老子一章 ( 计一百零三字 ) 等等。如果怕初学者一时背不来,从五十个字开始也可以,视其能力逐次增加。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大人自已背不来,就想当然地认为儿童也不行,于是平白地浪费了他的大好时光。请静心计算一下,每天一百个字,一年若只算三百天,只要一年功夫,即有三万个经典文字在生命里,一辈子也就很够用了。何况读个五六年,人才尽自此中出矣!
其次,“念一百遍”:一百个字左右的经文,中等资质的儿童大约反复五十遍就会背。( 上等资质过目不忘者不列入一般考虑 ) 而一般人正常念书的速度是每分钟两百个字,一百个字的功课,一分钟可以念两遍,( 念熟后每分钟甚至可以达到四五遍之多 ),念一百遍最大需求是五十分钟。加上每天最好把前五天的五百字连起来复习,复习一次约两分钟,用十分钟复习五次,逐次前进,就可以终身不忘。所以家长或老师的教学责任,便是想办法让他有大约六十分钟的读经时间。而这六十分钟并不需要整段连续,用零碎时间,效果一样好。家长可以安排上学前、放学后、饭前、饭后、睡前等各十几分钟。学校级任老师更容易挪出各种小时间,如早自习十五分钟、每节打上课铃后五分钟,合计已将近四五十分钟,课后作业再指派念十五分钟 ( 三十遍 ),即超过需求了。
再说,“每天每人都得一百分”:“读经”本是可喜可悦的事。如果儿童读经读得不喜悦,便是老师教坏了。好的读经老师不仅应让儿童喜悦,而且要让他有双重喜悦:第一重是让他有学习的成就感,第二重是给他精神奖励。老师如照以上所说办法让他念一百遍而会背了,他自已就有了成就的喜悦,如果再因为会背,而给他“一百分”,更是给他最好的奖励。不过,如果有少数资质稍差的儿童,念了一百遍,居然还不会背,老师应该只看在他用了功的份上,也给他“一百分”,他将可能因得到鼓励而有所长进。又如果有怠惰异常,根本不想念的儿童,不会背,其实也无所谓,因为只要他听了别人念一百遍,某种文化教养的功能都已深深打入他的生命中了,老师只要象征性的叫他来补念三十遍,也给他“一百分”吧!反正每人都“一百分”,非“一百分不可”!小朋友受益,老师也绝不会吃亏的。
最后,有人会问:如果每天花一个小时在读经上,岂不妨碍了其它功课的学习?这里,我们必需再讨论另一个教育问题:是不是一切科目的学习效果都是机械地相等的?其实,从理论上及实验中,我们都发现有些学习是可以做为其它学习的基础的,亦即有些学习具有开发潜能的效用,学了这科,智能提升了,其它功课自然显得容易。“读经”,便是具有强大的潜能开发之功效的功课,如果一天真能花一个小时读经,则其它功课不仅不会退步,一个学期之后,不论国语、社会、还是自然、数学,几乎不用学习就自然会了。台中县大里市崇光国小朱安邦老师每天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作读经教学,他所带的三年级新班,开学二十天,班级管理就上轨道了(去年九月一日开学,二十一日大地震,校舍全毁,这一班的学生在帐篷中复学后,立即正常化),经过一个学期,所有秩序、功课一概不用老师家长操心,此种教育成效可供教育当局参考。
读经,是如此的轻松、有味、自然、简单、有效,何乐而不为呢?切记:有读就有,没有读就没有!
迈向“全民读经”的时代──与经典有约:论语一百 [返回目录]
王财贵
缘起:十年来,我在台中师范学院,不管开的是何种课程,上第一堂课,即与学生相约:“有谁在这一学期之内,把任何一本经书读完一百遍,他的学期成绩便从九十分打起。”因为我知道,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么科目,给他九十分,甚至给他一百分,都是值得的。去年七月十一日,在马来西亚巴都巴辖对华仁独中高中部的学生演讲时,偶然想到;高中生、初中生其实也可以这样读,于是与在场的学生相约,谁能在半年内把论语读完一百遍,就送他一幅书法。这算是把一百遍读经法正式推向社会了,同行的马六甲钟积成先生,认为这种约定很有意思,于是在各种场合转述,听到的人,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名之曰:“与王教授有约”。到现在,真的把论语读完一百遍的人已不少。读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得:“愈读愈高兴,人生恍然有了方向………。”
吾人所推广的读经教育,固然是以“儿童读经”为主,但经典的教育功能,其实是不分年龄的。我在十年前撰写的“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特别用两节讲“成人读经”──包括了“成人读经的基本理论”和“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把成人读经的观念全部说清楚了。我也曾在演讲中及网络里提到家父九十二岁开始读经识字的经过,而一般人不也常听过乡下老太婆念佛经有所长进甚至悟道的故事?
成人也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任何人都可以从读经领受到重大的益处,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本来是不必再费心推广的。但数十年来的时代风气依然禁锢人心,有的人认为经典一定很难而不敢去读,有的人怕被别人讥为迂腐而不敢去读。其实这些都是无道理的顾忌,要打破这些顾忌,让经典真正深入人心,修身齐家,化民成俗,扶持社会,安邦定国,必须大家一起来。所以,我愿在此发起“全民读经”运动。而如果要读中国的经典,宜从经典中的经典──论语──开始,所以这个全民读经运动就特别称之为“论语一百全民读经运动”。
方法很简单:即“每个成人从他听到这办法的这一刻,立志在半年内,将论语从头到尾读一百遍。”
这里所谓“成人”,是指已经能够自己立志的十三岁以上的人(不能立志的,代表其心智还不成熟,实在也不能算是成人)。设定在“半年内”,是为了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个半年之间,其生活中有一种“念兹在兹”于人生学问的体验。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百遍”,是只读原文,不必读注解!──这样就没有“艰深难懂”的问题,这样才读得下去。
因为论语篇章各自独立,所以可以分开来读,有五分钟十分钟,甚至一分钟两分钟,只要身边有一本论语,随地都可翻开来读。可以在生活周遭,到处都放一本论语,每本各有它的进度。每本书中备一张书签,读到那里,夹到那里,下次再接着读下去,直到读完。每读完一遍在书末划一条线,读完五遍就写成一个“正”字,等到划了二十个正字,就是一百遍了。
据欧阳修的统计,论语一书有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以普通读书的速度,每分钟两百个字相除,大约一个小时可以读完一遍。起初会感到有些拗口,读到一二十遍以上,渐渐顺适。四五十遍时,读完上句,下句就会自然涌出来,愈读愈快,甚至四十分钟或三十分钟即可读完一遍。读到一百遍就几乎能背了。
等到读一百遍,文句熟透了,想要了解,再读注解不迟。到那时,一字一句一章一遍去理解,不仅不觉艰难,反而会在融会贯通中,证实了“学而时习”之乐。况且,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偶尔会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通一经,则可通群经,论语读一百遍了,会有人想接着读老子,(老子五千一百四十四字,半小时读完一次),有人想再读学庸,(大学一千九百零六字,中庸四千零五十六字,合计不到六千字,也半小时可以读完一次),或唐诗或诗经易经皆无不可。甚至只将论语多读再多读亦可。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你一辈子。
此法可以人人自己立志读,可以夫妻相约共读,可以亲子读,可以邀三五朋友一起读,老师或校长可以鼓励一班一校的学生读,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可以发起员工自愿读,甚或规定必须读。如果学校或团体,能发给奖励,将更提升参与的兴致。不过有奖也好,无奖也好,其读了以后,收获的喜悦,就是最好的奖赏了。
试想:如果一个两千名学生的初中或高中,其中有一千人愿意与校长相约,在半年内读完论语一百遍,则这些学生,个个敦品励学,这个学校校风将有何等提升!
又试想: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中,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敬业乐群,这将会是怎样的台湾!大陆十亿人口,有五亿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知书达礼,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影响所及,以后将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吾人往后十年的推广的主要愿望之一。
附及:本来读书是自己的事,凡有意要读的,自己为自己负责,或各团体自行相约即可。但如今为了风气的提倡,也为了大家互相鼓舞,华山书院拟与世界各读经推广网站共同设立“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统计中心。有意参加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来此登记,中心将每隔一段时间,关询读诵进度。──当然,如果半年读不完,也可以展期在一年内读完。
总之,多读一遍有一遍的功效,多读一句也有一句的收获。
◎王财贵
一、从实用性说,语文是沟通的工具,多学一种外语外文,即是多了一项才华。从教育的立场说,人类的任何一种语文,都是非常复杂的,语文学习,即是开发儿童潜能的最好方式。语文能力好的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也往往比较特出。
二、虽然学习任何语文,对潜能开发的功效,大体相似;但“英语英文”在国际上,至少尚有四五十年的通用性,当今我国国民的外语教育,宜先学英语英文,行有余力,再兼学其它。
三、要学好外国语文,和学本国语文并无两样,即是愈早愈好。人类本有极强大的“语文天赋”,可以轻易学得多种语文。这种“天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零到三岁,是完全饱满时期,学什么像什么,一学就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地奠定了一生基础。第二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其天赋便减低了一半,然犹虎虎生风,一日千里。六岁到十三岁,又减去其一半的一半,但如善加把握,尚属易易。唯若错过了十三年关键之期,则“天赋”丧失殆尽,学习转难,须极发愤,乃有小成,岂不可惜!
四、把握适切时机的责任,完全在儿童的父母及老师身上。所以,负责任的父母老师,应该及早注意儿童的语文教育了!以多样的高度的语文,开发孩子的高度心智,并为人类培养融通文化之国际性人才。
五、有关语文教育的内容,可分“语”“文”两方面。“语”为“文”的基础,“文”是“语”的升华。所以教材也可分为两方面:第一,“语”的部份,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基本句法只不过数十句,常用语句也只不过数百句。当地的人,两三岁之内,就耳熟能详,一生所说的话,不过是这些句子的扩充应用而已。身为外国人,其实只要熟练“常用语句”约一千句,则发音自在其中,语法自在其中,民情风俗自在其中,其语言基础也就够深够广了,辅之以广播媒体,随其年龄经验,累积变化,则将应对自然,宛如土生。
六、第二,有关“文”的教材,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其精华只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经典之中,对人类有重大页献的不杇范例,也可以精选出数十百短篇以作代表。如能熟透这数十百篇,则单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文艺自在其中,思想自在其中。由此立下根基,则无书不可读,无理不可通矣,此执简御繁之道也。从外文经典入手,方是培养外文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正途。
七、至于熟习之道,则唯在“背诵”一法。背诵之道,唯在“反复”一途。反复与背诵,又是儿童之专长。况且儿童对声音极为敏感,十三岁之前,只要所听者正确,即能发正确之音;儿童对视觉图案的记性也特别灵敏,一个字只要多看几次,即能牢牢记住。又,儿童天生直觉能力极强,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久而久之,自能融会旁通,进而应用自如。
八、教任何语文,首先,要相信如果儿童是“活的”,则其耳朵自有听的能力,其舌头自有说的能力。只要听的是正确的,其说的也自然正确。所以,“发音”,是不必费心教的,教发音是徒劳无功的。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不相信儿童是活的,不教学生多听标准的英美人讲英语,却由老师一点一滴的教不甚标准的发音,这就是国人的英语一直讲不标准的主因。
九、其次,要相信如果儿童是“活”的,则其心智本来是灵敏的,只要累积的句子够多了,自能领悟文法文意,而通过“领悟”的,才是最真实的了解。所以,“文法”,是不必费心教的,教文法,往往弄巧成拙。现在的国内的英文教学,因为不相信儿童是活的,所以一直不愿意多放点东西在学生肚子里,让他去自然消化。却把学生看成机器,由老师一点一滴的教文法。这就是国人英语反射反应建立不起来的主因。
十、总之,选取“英语要句”约一千句,“英文名作”约一百篇,录出正确读音,即是吾人的教材。反复让儿童或听或读,约五十遍即会跟着念,一百遍即熟练,三百遍,至于琅琅上口终身不忘,即是吾人的教法。以上的教材教法,简称“英语英文读经教学法”。不需专业老师,不需特别教室,不需特定时间。任何家长任何幼儿园小学教师,只要会按录音机,说一句:“小朋友,跟它念!”就是最理想的专业老师;任何地点,只要有一本书,一架录音机,即是最适当的专业教室。任何时间,只要拿著书,或听到声音,一分钟两分钟或十或二十分钟,就寝后、起床前、游戏时、洗澡时,都是最好的教学时间。
十一、依照近年的实验观察,若从幼儿园中班起,每天半小时的学习,第一年,每周平均可背十五条语句(每句十至十五个字),或半篇文章(每篇约五百字)。一年之后,背完七百句型,或二十余篇名作,即可看字读音,语音正确,略能与外人交谈,并认得数百单字。以后背诵速度及融会能力加倍,则小学一年级时,识字量达到一千以上,即可自行阅读英文课外读物。而全部英语英文背诵教程,在小学三年级之内可以完成,奠定一生的英语英文程度。若自胎儿或婴儿教起,只要大量的、反复的听,不必背,自然熟,教法更简单,效果更好。
十二、只有正式的直接的“英语”“英文”教育,不须要绕道“儿童英语”“儿童英文”。浅度无聊的教材,只是在浪费儿童的生命。须知,英美的儿童,三岁就学会一生的“英语”了,因为他们从没学过“儿童英语”。但是美国青少年“英文”程度低落,乃是由于他们从小只学“儿童英文”,错过了一生学“真正英文”的时机。吾人不要再重蹈美国人的覆辙了!直接学会了成人的“语”,儿童的“语”也会了。直接学会了深度的“文”,平浅的“文”也会了。
十三、一直注意“懂不懂”的问题,于是,“从浅到深按部就班,零零碎碎分析讲解”的教学法,已造成八十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严重失败。要改善英语英文教育,吾人应该改弦更张了。“只要多听多读多背,不要管懂不懂,听多读多背多了,自然就会懂。”这是吾人的新主张。
十四、资质好的儿童,可以同样方法,同时教其法文、德文、日文、希腊文等。
十五、“外文读经”的基本前提是“中文读经”。如果只侧重外文,偏废了中文,最多只成一个洋奴而已。不仅迷失了自己,对世界也无所贡献。(有关中文读经,请参阅王财贵著《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二○○一年五月四日)
周应之
从“儿童英语”(所谓“儿童英语”就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学习英语)入门学英语作为几十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已使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低下。究其原因,根本在于:
第一,文化的汲取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要求,而“儿童英语”则是以生活口语为标准,在随之而后的一系列的英语教材中,也很难闻到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气息,是以我们的英语学习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语言的表达当然空乏无味;更为甚者,因为没有接触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导致西方庸俗思想的泛滥,祸及社会风气。
第二,生动活泼的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系统。有机系统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可分割”,因为系统经分割后是无法还原的,(试想如果细胞从生命体中分割出来,能否将其再组成有机的生命呢?)而“儿童英语”正是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让我们一开始不是学习系统的语言,而是从发音、记忆单词、简单句型及语法开始学习,这种对语言肢解的学习方法,结果只能导致表达呆板、语言、语调中国化的英语,因为肢解的语言无法还原出语言系统的本来;
第三,人类天生就有系统学习语言的能力,从来没有难易之分,无论简单和复杂,难和易,只要不断模仿、熏习就可以掌握,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而“儿童英语”则让我们从易到难、从初级到高级来学习英语,这种方式背离了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是以终身无成就可言。只有一开始就系统地学习英语,才能完整地掌握英语。(详见“英语学习的科学观”)
背文章是学英语的最佳捷径
系统的掌握在于对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熟练把握,而语言系统是由语音、语义、语法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只有在整体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把握语音、语义、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语言。
一个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有大量听和说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能把握语言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他在三岁之前就能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
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客观上不可能象母语那样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系统把握英语语言,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学习内容要含有丰富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之间要具有高度的关联,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系统的完整性,使我们能在短时期内就能把握英语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唯有从学习英文文章入手,因为文章是语音、语义、语法的有机组合,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和掌握语言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与其背短篇,不如背长篇
语言的习得,要体现学习的效率。在提供给孩子有限的学习内容中,若选择若干短篇作为学习内容,由于每篇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不同文章又围绕不同主题而写,这就存在着文与文之间文理与语脉(也即所谓的“语法”)不尽相同,虽然文与文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如果孩子没有大量的语言实践作基础,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和有限的背诵量内,其思维就不能把他在各篇文章中所掌握的有限的语音、语义、语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做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的能力不足,其“望文生义”的能力就不足,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深刻领会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不能体现语言学习的高效性。
若选择长篇而分割成若干短篇,让孩子背诵,则各篇均能联系成文,文中上下文理通顺,语脉畅达,更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体会和把握语音、语义、语法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孩子快速建立起语言的整体观念,这样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
既然要背文章,当然要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也即所谓的经典文章(我们称之为“英文读经”)。因为经典文章不仅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而且是高度凝练的精粹语言,是值得终生记诵学习的。从小读诵英文经典,既可熏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为未来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习得优雅的语言,因此“英文读经”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从莎士比亚开始
在众多的西方经典名著中,我们为什么选择莎翁作品作为英文经典学习之初基,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其不朽的人文思想不仅为世人所推崇,而且也是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历久而弥新,无疑是开启童蒙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为引领让孩子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也是轻松自然的事。第二,莎翁的语言精炼妙美,形式中诗歌、散文、民谣无所不有;既是剧作,人物及事理具足,场景丰富,因此,其语言的全面性、整体性比之其它形式的英文经典为甚,这对孩子系统地学习英语是极为有效的。第三,学习语言,“语”和“文”均不可偏废,莎翁之剧作以人物对白为主,是“语”和“文”高度的融合,从莎翁之剧作入手学英语,“语”和“文”可同时并重,这一点是其它以“文”为主的英文经典所不具备的。第四,莎翁之剧作,每一场均可作为独立的文章,场与场、幕与幕之间又上下成文,这也符合我们选择长篇文章的编辑思想。第五,莎翁作品本为国人所熟悉并喜爱,同样有助于提高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经典语言与现代语言
或许有人会问,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古代的语言,这个时代能用得上吗?其实,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都是由语音、语义、语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差异仅在于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同,而构成要素几乎是不变的,它们仍然在同一系统内,因此熟读经典的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运用现代语言形式,而没有任何障碍,就如同千年前的中医药方之所以能延用至今,在于古今之人虽体貌各异,却系统相同;以上两者事虽不同,理出一辙;同样基于此(经典语言与现代语言是同一系统),现代人学习和继承古代文化才有可能。
第二,现代语言是由古代语言演变而来,很多古代语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并没有发生变化,经典中精妙的语言在现代仍具有无限的活力,几个世纪以来莎翁的作品为全世界文学爱好者所耽读,其戏剧更是在舞台和银幕上盛演不衰,莎翁笔下的人物和语言早已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相融合,岂有今古之分?熟练地掌握这些精妙的语言可以极大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要使现代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建立在对古代语言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第三,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为人类自身所使用的工具,人类一代一代沿袭语言、传承文化,而且语言的变迁也是人类随时代的不同而自行改变的。因此,实在没有理由怀疑心智自由活泼、熟背经典的孩子对语言形式变化的适应性。再者,文化内涵丰富的经典同样有助于对语言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而且可以保持孩子学习和背诵的长久兴趣。
学习的最佳年龄
经典的学习,自然是越早越好,因为13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唯若错过了这一时期,要想学习和背诵长篇的英文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在推广英文读经的活动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其背诵英文经典的能力就越强,并且背诵速度越来越快,而那些年龄稍长(指3年级以上)并过多接触“儿童英语”的孩子,因为已染上的不良学习习惯(如讲求单词的标准发音,弄清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等)所造成的诸多心理因素,反而使他们对英文经典的亲和性示弱于未曾接触任何英语的孩子。因此,有远见的家长,要在孩子心灵纯净,未受任何机械的英语学习方法染污时,趁早进行英文经典的学习,方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当然,成年人若能抛开固有的英文学习观念而埋首经典,相信“书读百遍”之后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同时也可弥补西方文化修养之不足。我们希望通过英文经典导读活动的推广,以期在未来几十年中能培养出如辜鸿铭、钱钟书、林语堂等中西兼通的大家,不辜负中华历代硕学通儒辈出之盛名。
吕丽委
一、什么是英文读经教育?
十三岁以前,儿童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目前流行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口语、听力、音标、字母、单词、语法、句型、阅读等。其由简到难,步步渐进的教学模式,表面看来似乎合理,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大大低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能。儿童完全可以直接从反复读诵、熏习英文经典开始,自然而然地全面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同时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在短时期内就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英文能力。大量的实践表明:读诵英文经典,不仅可以使儿童从小感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儿童掌握精粹语言的有效方法。
二、儿童连英文字母和如何拼读单词都不懂,怎么能读英文经典?
对于语言的学习,孩子就靠听和模仿,英文经典也是如此。孩子只要跟着“领读、跟读”的录音反复听读,就能大段背下英文经典,认识英文字母自在其中,拼读英文单词也自在其中,因此根本不需要等到认识英文字母和学会如何拼读单词后再去学英文经典。
三、英文读经课程安排
我们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文经典为例,作如下课程安排:
年 级
课 程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上
|
下
|
上
|
下
|
上
|
下
|
上
|
下
|
上
|
下
|
上
|
下
|
听读及背诵经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抄写及听写经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小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摩影视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写作
|
|
|
|
|
|
|
√
|
√
|
√
|
√
|
√
|
√
|
一、经典教材内容
①《英文名著选》
②英文经典导读:《仲夏夜之梦》《莎翁十四行诗》《苏格拉底的自辩》《马太福音》,《大学》《中庸》《老子》英译。
二、现代口语教材内容
《英语导读1000句》
四、英文读经教学建议
一、 给家长的建议:
(1)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着急马上让他学说,可以从听入手,每天让他听一定时间(最好您陪他听),听的内容可以是《仲夏夜之梦》,也可以是《英文名著选》或其他录音(不论选用什么听力教材,均需要是内容丰富的英语)。听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年,让他对英语的音韵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进入学习阶段,你的任务仅仅是陪他跟磁带一起读,而不是由你来带读,因为我们的发音不够标准,不必担心孩子的发音不正确,小孩子听多了,读多了,自然就能熟悉英语的音韵,他的发音就会越来越准确、清晰,在潜意识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学习就轻松多了。
(2)5岁以上的孩子,也建议让他听英语录音3~6个月,教材建议与上同,然后再进入学习阶段。对于不能自主学习的孩子,仍然要陪他跟着录音一起读;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孩子,则可以让他自己跟着读。
二、特别提醒:陪听、陪读就意味着您要做出一些的牺牲,给孩子创造一个听和读的环境,这本身就是言传身教的良好教育,而且在陪听、陪读的过程中您也可以同时学习英语,这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在陪孩子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边读边看书,并用手指着单词,日久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对记忆单词极为有效。还有,我们所做的只是不断鼓励、嘉许,而不是责备,让孩子完全在轻松的状况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三、教学方法和进度:
教学的方法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口说六字诀(小朋友,跟它念),手按录音机,让他跟读或齐读,就可以了。(能看书的最好看着书,并用手指着英文单词,增加识字效果;还不能看书或不方便看书时,只要听读就可以)。不需要翻译文义,不需要讲解文法,不需要纠正发音。只是让他听、念、听、念,随意听,随意念。起初,一定很陌生,但只要听十遍二十遍,就有印象,听五十遍,就会跟着念,听念一百遍,就几乎会背,再听或念一百两百遍,则终身不忘,教育效果即告达成。以现在在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听读,标准进度可以是两天五句,加上复习,一星期大约可背一课十五句,(一时跟不上进度的人,减半也可以。只要继续读,将愈有机会自我纠正。),一两年下来,能熟诵两三千句高度英文,一生的英文基础即已确立。
五、不要单独教发音
某日与厦门大学英语系陈教授交谈,从中得知这样一则消息:作为剑桥商务英语中国区的口语考官,常常为中国学生的语音、语调得分不高而困惑。原来总认为是外国人对我们存有偏见而致。多年以来,细心观察体会,陈教授总结如下:与西班牙等国的学生相比,我们中国学生每个单词的独立发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英语表达的整体性,流畅性,即通常所称的语感的确有很大的欠缺。陈教授业余时间也为许多企业做员工的英语培训,她非常谦虚地说,失望是常见的。学员们则感慨:如果小时候知道英语应该这样学就好了,我们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错过了黄金季节,现在为时太晚了。至于在校的大学生,陈教授则无奈地说:只能从头教起。
无独有偶,英语教研员们到中、小学听英语课,常常发现许多老师为了纠正学生某一个字母或单词的发音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是学生疲倦而不得其门,老师麻木而真假难辩。有一位小学英语老师为了纠正Chameleon一词的发音,足足耗费了20分钟,最后只能无功而返,根本无法完成中心教学任务。
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的确令人赏心悦目,该如何习得呢?在“英文读经”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完全可以自主地感受、领会、学成。老师、家长过多的纠正,并无太大助益,若是处理不当,甚至造成儿童学习心理的碍阻。
现在,咱们暂时搁下英语,谈谈自己学习母语的经历,也许能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不管是回忆自己学习母语的过程,还是观察现在我们周围的孩子学说话,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相同的体会:由于年龄的关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孩子的发音会存在一些含糊的地方,但是,无论是我们的长辈,或是现在的我们,对这样现象似乎不太担心,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好的。
然而,在学习外文(英文)时,我们对孩子暂时读音的缺失,就不像对母语那样的宽容,那样的放心,总是急着要纠正。在英文读经教学过程中,不少家长、老师常常被困于此,更可惜的是有人在此停滞不前,甚至放弃,这都是传统英语教学思想的流弊,过多地强调个别单词发音的准备性,忽略了语音、语义、语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果以偏概全,主次不分,长期以来,就造成了本文开头时所描述的中国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口试时,得分不高的事实。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努力得有点南辕北辙了。
在英文读经教育方面,这是要特别提醒的关键点:不要过多地、重复地、机械性去纠正孩子个别单词的发音。相信孩子的语言模仿天赋,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倾听,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对于一位初学的孩子,其语音的清晰度也许只有30%~40%,甚至比例可能更少,但是其语调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英文的味道却是韵味十足,多么难得!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而盲目地否定了孩子,阻碍了孩子的学习。
相信孩子是灵动的,只要不断地学习,他就能自己调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越模仿越清晰,后学的课文比先学的课文速度更快,语音、语调更准确。两个月之后,让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课文,其发音的清晰度能够自行提高到七成到八成。正如学习自己的母语那样,越熏习,越明白,越清晰。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愿以此与从事英文读经的同行们共勉。
六、如何解决孩子的口语问题
在推广英文经典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能适应现代英语口语吗?虽然实践告诉我们:读经的孩子能够很快适应现代英语,而且完全能够无师自通,但是为了排除家长们不必要的担心,因此我们决定请Scott教授编写一本口语教材,编写思想应该是:本书虽然是为中国孩子而写,但是要求作者不要把英语简单化,低龄化,外国化,而是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英美成年人的日常用语行文,能用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Scott教授非常赞同我们的观点,欣然接受了要求。书成后,果然不负所望。
《英语导语1000句》不仅包含了英语常用的句型、语法特征,而且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俗、教育、文化、艺术、环保、医疗等诸多领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为69个主题,每个主题不仅是一篇结构严谨,议论深刻,内容生动的短文,而且句与句之间也是非常真实的对话。
试行一年以来,许多孩子的英语口语有了长足的进步。
七、孩子一定要懂得中文怎么办?
确实在母语环境成长的孩子,在学习之初要让他完全不了解中文意思,幼小的孩子可以,但年龄稍长的孩子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这样:可以告诉其文章的大意,也可以让孩子直接阅读经典的中文译本(一定要名家所译),这样可同时增强孩子的中文阅读水平,千万不要让孩子把中文和英文逐字或逐句对照。从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八、孩子根本不理解英文经典,读经典有效吗?
讲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英文的理解”?英文的理解有三种(或者是三种境界):
1、 借助于汉语学英语,这就要求孩子懂得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懂得每一句话的中文涵意;
2、 用英文理解英文;
3、 系统地掌握英语以后,能在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中英文单词之间的简单对号),能在两种语言当中自如转换。
现在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理解,基本都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且认为可以通过第一方法的学习,达到第二种程度,以至于达到第三种境界。但几十年来的英文教学证明,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因为,虽然都是语言,但中英文是两种不同的系统,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在英文的学习当中一直需要中文或明或暗的提示,最终根本不可能达到用英文理解英文。
那么英文读经孩子能最终理解英文的内涵吗?
有人可能认为,这种学习因为不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只是抽象地记忆语言符号,不可能理解经典的内涵,不可能在具体语言环境自如运用。
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因为语言既是符号又是内容),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四年来的经验证明,孩子不需要借助中文,就能听读经典,背诵英文经典,能记下大量英文单词,并可以不借助字典而阅读原版英文小说。根据我们的英文读经教育课程安排,在阅读小说之后,就让孩子观摩西方的影视作品(要求英文对白和英文字幕),因为有听读经典的基础,又有大量阅读小说的能力,所以孩子观摩西方的影视作品时,对于聆听英文对白和观看英文字幕非常轻松。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将他所学的“所谓的抽象语言符号”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的思想、情感及人类的行为相结合,一旦有了这种结合,我想您就不需要担心孩子能不能用英文理解英文、能不能了解英文经典内涵了。
九、英文读经效果
如果按英语读经课程安排的计划学习,聪慧好学的孩子在小学毕业之前,英文将彻底过关,应该可以和较高文化修养的英美同龄孩子相媲美。英语可以成为他们的第二母语,和汉语可同水平发展。小学毕业之后,即可开始第二门外语的学习(我们已经着手开发德语、法语的经典教材),优秀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之前,至少可以精通二至三门的外语。
国乐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传统音乐,亦是中国的古典音乐。
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不仅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更注重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国乐又被称为“德音雅乐”。国乐启蒙就是以“德音”培养孩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道德风节,以“雅乐”培养孩子风情满怀,清逸淡远的儒雅性情。——应之
德音:(《国乐启蒙》编辑制作者)
在现时代的民众观念里面,一提到古典音乐大家脑子里反映出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交响乐等,而我们中国的音乐在大陆统称叫“民乐”,基本上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概念,我问过很多年轻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民乐怎么样”,他们会说“太吵了”,然后,“你知道有哪些曲目呢?”最多能说出几首:“《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翻来覆去不出十大名曲。而我们国乐宝库中那么多优秀的曲目,比如《国乐启蒙》推荐给大家的第一首曲目《神人畅》、后面的《文王操》,代表赤子忠贞、爱国情怀的《潇湘水云》等等,都不被大家知道,甚至在音乐界也不是很全面地被了解和研究,这些都是古典音乐,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的内涵,它是圣贤文化传承的代表。传统音乐中应该是民间戏曲的一个部分,当然这个划分很粗略,今天这么多专家老师,有很多种不同的学术划分,我初步是这样去理解它。所以在《国乐启蒙》的出发点上,就有一项,那就是:树立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给大家。
樊祖荫:(著名音乐学家 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国乐启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古典音乐”,我们过去虽然也提过,但没有特别的重视,就是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当然分法还可探讨,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按黄翔鹏先生讲法是高文化音乐,这有它的积极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民间音乐这一块,尤其是艺术研究院那边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古典这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断层、断代的问题非常突出,一般学音乐的人可能古琴音乐都没有听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现在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乐启蒙》是面向大众做启蒙教育工作,但把重点放在对儿童的教育,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1986年我去莫斯科访问,参观幼儿园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原以为他们是放“小鸭、小鸡”之类给孩子听,不是。听的是什么呢?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放完之后与孩子们讨论,孩子们都积极地反映,说得都不一样,不管说什么意见,老师都说好,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让孩子们听这么难、这么复杂的东西?后来明白,他们的目的就是灌输俄罗斯的优秀文化给儿童,孩子理解力深浅都不要紧,学文化的时候不一定要由浅入深。所以中华乐教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优先考虑,这是我非常大的体会。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感性的东西,培养接受能力,孩子们如果每天听的是交响乐,听多了就习惯。而且,还是要讲究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交响乐也可以听,但俄罗斯人放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东西,绝没有听到中国的东西,我们也应以中国的为主,这还是应该很清楚的。如果从小培养,从小听中国音乐,大了就不会不习惯,他就会有感情,而不是一放中国音乐就觉得土。
李西安:(著名音乐学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国乐启蒙》的选曲非常用心,非常好,录音也做得很好,因为我做过大量CD的录制,知道其中的艰难,能做到这样,让我非常钦佩。这件事情我认为现在已经有成品出来,还在一些地方做了实践的推广试验,我觉得这件事情意义很大,可能是件影响很深远的事情。
我觉得至少有这么几点:首先,它是对当代人文生存环境的挑战。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相对来讲,精神方面的东西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艺术方面,大量的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真正的高雅文化所占的比重很少,在这样的比重中,像德音所做的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音乐就更加少。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推出《国乐启蒙》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对文化生存环境的挑战。……
乔建中:(著名音乐学家 原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所长)……另外,已经做出的《国乐启蒙》这份教材,跟我们的想法真的不一样。要是我们来做,我们一定考虑程度啊,由浅入深啊,通常是分级、分类,但她不这样,她一下子就单刀直入。为什么?就用我们中国原有的国学教育的那种理念,我自己昨晚也在想这样的问题,同样想到了私塾的教育,小孩子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恰恰就是感性的东西,就是靠背诵。我们音乐界有个非常好的例子,杨荫浏先生。他从小读四书五经,十几岁和阿炳、道士和尚们成天接触,他的音乐是这么学起来的,学音乐的经历完全是感性的东西,没有影响杨先生成为20世纪的大音乐学家。这说明,这个观念上的程度深浅问题,在我们这里是有障碍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好像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这是长期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桎梏以后,一定会有的。但她没有这个东西,一下子进入,就进到中国文化精神。现在这套教材做的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去在一个层面去实践,在学校里实施,我想可能将来会是配套的,进入一个领域以后,按照国学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很多是尝试,现在存在的问题,怎么打破已经形成的非常顽固的框框,为什么从五十年代到现在,音乐教育这些问题,一直在讲,却收效甚微,包括目前这次的普通学校音乐教材的制定,从教材标准到现在已经开始出的东西,我的第一个反映是,台湾的音乐教育学家的反映也是,认为我们这次改的不大。还是那个病,我们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我们只是从表面看了一下,不知道我们病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得德音现在做的这件事情,很可能在这方面是个突破。最后想说,重建中华乐教,这六个字,份量非常重非常重,我们面对的是已经100年的西式的教育体系,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在理论上一起来做这篇文章,可能是几本书,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实践层面,逆流而上,非常困难,任重道远。我们要利用我们每个人的岗位,利用一切机会,像她那样,包括家庭,身边的孩子,从一点一滴去努力,我们的后人才能记住今天开过这个会,叫“重建中华乐教”。
曾田力:(北京广播学院音乐传播学教授 研究生导师)我从小是中央音乐学院学钢琴的,怎么会忽然对传统音乐产生非常强烈的渴求呢?为什么对德音做的这些事觉得如滴甘露呢,说起来大家可能难以相信,就是我在居庸关的山里住了八年,真山真水,让我突然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并且非常的惭愧,50多岁了,我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果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没有感觉到,我还算是一个中国人吗?这几年我非常强烈的彷徨,这是一个巧合,让我在广播学院给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中国音乐课,为了上这个课,就钻到这里面,这一轮课讲下来之后,就在想,我们文化中有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传统的音乐,能低于他吗?中国传统的音乐它美在哪儿?它的价值何在?现代人如何去感受它?我在真山真水中获得一种感觉,我觉得中国文化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产生了一个动力,在山里听古琴。我做了一个试验,请了中央音乐院的一个博士生弹琴,把北广的硕士生拉到山里去听,我说出来就非常感动……。我受到的文化教育是在误读中国文化,我这一代人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教育,都是批判的,这责任不在我。我听到的中国音乐也不都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已经改造、肤浅化了,我这几年,我无意去修行,但深深地体会到,要搞乐教,不能离开自然山水,不能离开乐舞诗、中国的哲学。
另外还有一个,《发现东方》北京大学博导王文山写的,不是说西方人发现东方,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今天我们的学生接受起中国音乐的时候比接受西方音乐更难,这个观点如果大家认同的话,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德音做的这件事,它的意义不止是几首曲子,即使这几首曲子,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很想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我到哪里去学?我不认同《国乐飘香》那样的栏目,金色大厅的演出,这些东西文化少,演技多,中国人都感觉不到其中的文化内容,还想让外国人感受到吗?西方的古典音乐是从贵族音乐发展的,中国的不能仅仅只是民间的,文人音乐中渗透着精神的东西。我对你(指德音)的理解,是想从音乐中发掘人性的伸展和中国人对宇宙的感悟。我们要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文化断层,我们要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文化身份在失去,几十年的教育都让人家把魂给拿去了,要有勇气承认,要把她找回来,要找到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灵魂驻扎的地方。所以我非常感动,我现在非常想学,开始学书画、也买了古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感悟的同时,也必需去做……。
“诗言志,律和声”,所谓诗歌,如《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均源自民歌,均协律可歌,即——就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一体。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其所不同于吟诗(吟诵)者,乃是因为它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因素,将其发展为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于唱歌者,乃是因为唱诗之所唱为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中国经典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
古诗文吟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尽管五四运动后我国国学文化传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家、文学家们在“诗、乐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古诗儿歌”、“古诗词艺术歌曲”等不同类型的创作实践,可以说,古诗词歌曲浩如烟海,但符合以下标准的古诗词歌曲作品却甚为寥寥:
一、古色古香
二、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
三、适合于广大少年儿童歌唱
我们在此推介给大家的唱诗歌曲即遵循以上三个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融文学、音乐、语言三者为一体,在文学上,用器乐(伴奏)表现古诗的意境;在语言上,充分尊重古诗自身语言的音韵美;在传播方式上,力求老少咸宜,可“口耳相传”,人人都能吟唱。
“唱诗课”——在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下,已被排进课程表,正式走进了课堂,笔者所从教的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校已率全国之先开设了唱诗课。唱诗课实现了课改“学科综合”的目标,将语文和音乐综合起来,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体系。这门课不仅为语文课提供了“美化、深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的手段,亦深化了音乐课的文化内涵,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好评,正如郭齐家教授所言,从《唱诗》课程教材里可以看到:唱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还可以上升为一门学科。”
2004年12月
编者附注:由张国文老师编著的《唱诗》课程教材,大部分诗词来自中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古诗。已录制的《儿童唱唐诗系列之一》cd曲目中,既有中国古乐器的伴奏:如古琴以及“中国第一埙”赵良山教授吹奏的“埙”;也有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伴奏。
书法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书写技巧,并加以改进、充实、提高,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几千年来书家殚精竭虑,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书法艺术精品,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字写得好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汉字的实用书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有困难,许多人的书写不堪入目,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令人担忧。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培养书法艺术修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
目前儿童的书法教育都是从临帖开始,书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读帖,却被忽略了。绝大多数书法学习者几年临帖,却不能读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内容。书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谓“文以载道”,没有文章的存在,书法也无从谈起。因此,不读帖的书法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书法教育最多只能培养一个人的写字能力,而无益于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论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爱好和追求。由于读帖能力的缺失,面对无数名胜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联书迹、传世书画作品中氤氲含章的诗文墨宝,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与古贤相知相往,藉以修养身心。
有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以下是选编标准的简要说明、编辑方法及读帖的基本方法:
一、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
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就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的长期检验,被历代公认的,代表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美学个性,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标准和依凭的典范之作,是个性强烈,能卓然独立,开一代书法之风气,并被后人遵循的作品。所选的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而且也是文辞华美、意境幽远的文学佳作。经常诵读这样的佳作,即使不用来练习书法,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增加书法艺术的领悟力,提高鉴赏水平。所选法帖内容为: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小楷类:
①晋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
②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
③唐钟绍京《灵飞经》
④元赵孟頫《道德经》
(三)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四)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五)草书类:
①晋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鸭头丸帖》
②五代怀素《自叙帖》
③唐孙过庭《书谱》
④唐张旭《古诗四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本丛书不仅仅只限于以上二十种法帖,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广采博收,陆续推出。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
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陈又新 周应之于上海孟母堂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数理读经”的构想 [返回目录]
王财贵
“读经”的教育,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发明,它只是出自于一个理想: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性,回归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则应该回归到“人”之学习的特性上来。我们曾标举教育应追求的的四项目标:“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简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养最优质的人材”。总之,即是一句话:“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我认为这种理想,可以应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说,各科目都可以“读经”。
本来,吾人所推广的读经是从语文教育开始的,其主意是“在儿童期之内(时机),反复诵读(方法)经典之作(教材),以达成语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与语文相类似,着重反复“灌输”的教育,在艺术的涵养与鉴赏方面亦有“音乐读经”和“美术读经”的提出,因为它们都是属于“浸润型”(或谓“渗透型”)的学问。(乃至于“德性教育”,亦属于“浸润型”,它是实践方面的浸润。)
所有科目中,与“浸润型”相距最远的是“结构型”,此则以数学为代表,数学涵几何,而应用于各种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统称“数理”。中国古来并未注重这方面的开发,自从西学东渐,国人为了迎头赶上西方科学成就,乃大力提倡数理教育,亦是理性的应有要求。但由于不明本性,其教学之心态、时机、教材、教法等未能切中本性,遂让学生倍感艰难,成为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上自国家,下至家庭,投入大量心血,而成效依然不彰,我称为“科学教育的失败”。
我常说:如果识其本性,教育本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本来就是很快乐的,培养人才本来就是很容易的。数理亦有其本性,苟能依其本性而教学,自是简易而有效。故若要改善数理教育,首在识其本性。我认为数理教育至少有如下的基本性质,需要吾人省识:
一、数理的能力是人类本具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的基础在逻辑,而逻辑本来是人类知性所自发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继承康德对知性的研究,发现数学起源于逻辑的步位相,几何起源于逻辑的展布相,数学与几何整个系统的推演,不出于人类思辨理性的自我运作,它们本来就是人类心灵自己建构起来的。以数学几何去面对自然万物,即成物理化学,及一切科技。所以数理科学的能力是与天俱来的,顺着本能而教,理应简易,何有困难?顺着天性而学,理应可乐,安有痛苦?柏拉图深通此理,曾说:“给我一个仆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数学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学,必定已相当地把握了数理教育的本性,中国人若能把握此本性,当然也可以有科学的贡献。
二、数理能力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类认知的能力的发展,分为感觉动作(一至三岁)、运思准备(三至六岁)、具体运思(六至十一岁)和抽象运思(十一岁以后)四阶段。可见思考能力虽是人类的天性,但其展现,是按部就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反省,从浅度到深度。而具体练习,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个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进行着数理及思考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的表达,从语法到语句,随处随时都在运用思考,都隐含了逻辑的训练。如果说数学是逻辑抽象表现的代表,则语文乃是逻辑具体表现的代表。而人类首先发展的能力是语文,吾人应在这时特别注重语文的教育,语文能力增强了,时机成熟时,自然可以轻易转为数理能力。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亦违反语文学习的本性,造成极度的失败,不仅语文能力低落了,间接也影响到数理的成就。又,由于太过强调数理教育,遂把数理教材提前加深并且加快进度,违离了人类思考能力自然的发展程序,严重打击了全国学生的数理兴趣,并且白白浪费了全国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数理能力与大脑神经有关:依照智能医学的研究,人类思考能力的发用与大脑神经的数量及神经的联结,有直接的相关性。一般说来,大脑神经发达者,思考反应敏锐,反之,则为迟钝。所以想要数理能力好,应事先建置一个优良的脑神经系统,以为预备。而人类脑神经的发展,主要是靠后天的讯息刺激。发展的潜力,在原则上虽是无穷无尽;但发展的时机却有限,其时机起源于胎儿,愈早可塑空间愈大,愈晚则愈僵固,到十三岁大体蓝图底定,成为一生思考能力仅有的供应场。因此,要数理能力好,最主要应不在于孩子入学以后如何加强数理训练,而是在于机会未丧之前及早拓增脑神经的建置。可以说:“是聪明的头脑使数理好,而不是数理的训练使头脑好。”犹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网,才可以让车子跑得顺畅,而不是放了许多车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来。没有畅通的高速公路网,在颠簸的小径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机车和自行车。放入大车子,立即塞车或翻车。没有好的头脑,小学数理或许还能应付,到了中学大学,就思考不来,只好厌学放弃了。所以,在人生整个教育历程里,数理教育是后起的依赖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称为是“开用”的学问,不是“建体”的学问。尤其在十三岁之前,是脑神经建置的黄金时期,这时,训练人类心智的主题,不应在于数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让语文与艺术等讯息的大量往来。“以人文带动科技”,这不只是在学问价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养成上,亦应如此。
四、数理的学习特重个别性和偶然性:虽然数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类为何会了解数理,且是如何了解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后,才明白自己懂了,至于原来为何会不懂?又原来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学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领先;现在比较笨拙的,有没有忽然“飞跃”起来之时?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疑问,“懂不懂”,实在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秘密,它是很个别的很内在的。数理既以“懂不懂”为标准,则几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众人一起教,把许多学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学,是近代学校体制很不得已的错误。数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会的,才愉悦畅快,让人教往往教出压力来,所以数理最需要提倡主动学习。老师所教,只不过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顺序说明,以唤醒学生,至于学生为什么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师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数学教育,应该“能力分班”,最好是“个别教育”。也就是尽量依其能力,放给他自主学习。学得好的,应让他自己再往前进,以免担误他的聪明;学不好的,千万不要责备他,因为这是个别头脑里面的事,在此,有人生无穷的悲苦与无奈,要善于鼓励与等待。老师尽其引导说明,学生尽其学习努力,就已达到教育的目的了,强求是没有用的。
五、数理不应是教育的主轴:生命固然是一个整体,学问本来也应是个整体,但若分科来看,则当有其轻重本末之分。从对整体人生价值的启发来排序,人类最重要的学习,应在于品德和智慧,其次在于语文,其次在于史地及艺术等各类与人生直接相关的学问,最后才是数理与科学。有品德智慧者,自会尽力追求其属下的各种学问;而语文,上辅品德智慧,下摄各类知识,是一切学习的预设学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质学科。数理与科学对提升人类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没,但一般人只要习得日常的四则运算,即可过现代化的生活。至于科技专家的培养,到十八岁再加强训练即可,不需要从小那么辛苦地学那么深的数理。而真正科学的发明进展,是科学家之事,科学家是由数理天才培养出来的,不是任一个人凭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说,学校分科教育里的数理成绩,只是思考力训练的参考数值之一,一时数理成绩不好,不代表将来不能顿悟飞跃;一向数理成绩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败。一个家长太过份要求孩子数理功课,将使这个孩子自早丧失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一个国家太过强调压迫数理教育,将使这个国家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国家。整个世界醉心于数理而不知回头,将把人类推向自我毁灭之途。
依照以上的认识,吾人可以以“读经”的精神,从数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数理读经”的观念,其纲要如下:
一、在基本学理上,数理科学理既根源于逻辑,又其学习以理解为标准,故教材的编写,客观上应遵循逻辑法则,步步为营,说明清晰,系统整然;主观上又要合乎人类理解力的发展程序,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二、在教学心态上,因为数理的自然与简易,所以对它不必先存恐惧之心。尤其是家长老师,要以光明愉悦的心法来面对孩子的数理课程,以鼓舞其信心与兴致。
三、因为数理思考的运作要靠脑神经系统,应在其脑神经发展的十三岁之内给予最大量且最优质的讯息刺激。即在此期间内,应特别注重文字和美育读经,一方面为人文文化的教养打根基,一方面为数理科学的思考作准备。
四、因为思考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浑沌到清明,其历程缓慢长远而神秘,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数理的教学应从生活开始,尤其幼儿园与小学生以游戏的心态实施,主要是让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无所谓,因为这时不会的,长大以后不学也自然会了。不必急于求成,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五、因为数理是以理解为准,理解是内在而具有连续性的,所以最好是采取自学的方式,老师一概不教,只是备问。其次是半自学方式,老师只是略作引导与解难,多给学生自省的空间,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现在好像懂了,其实不是真懂。则纵使一时能勉强过关,终留下将来蹶脚落马的因子,而一蹶则很难复振,纵使想补救,已无时间重来一次。
六、因为理解深具个别性,所以数理应注重其个别的差异,采取个别进度,各进于其所当进,各止于其所当止。若学生已经会了,即应鼓励其自己前进,不要等待,直到他不会的地方暂时停下来,待机再进。若学生还不会,应降低其学习内容,不可硬撑硬赶。因为不管多么用力撑赶,终归是无效的,只有斫丧其对思考学习的信心而已。
七、当前我国体制内的数理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尚合乎一般的认知程度,国内约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学习;三四年级教材难度渐渐拔升,超出科学国家的水平,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可以自己学习。这时,如不让他自主学习,而由老师来讲授,则其聪明将日渐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内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难了。若一时体制难改,则有两种方法可以面对。第一是兼顾法:一个自小读经,或曾进行“早教育”,略能识字而有相当阅读经验的儿童,其脑神经的架构比较精密,也有相当的文字理解力。应从幼儿园或小一小二的开始,鼓励他尝试自行看书上的说明,自己作习题,从眼前会作的开始,会作的自己作,不会作的问老师或家长,不要等学校进度,一路学上三四五六年级,乃至初中高中课程,培养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与习惯。第二是搁置法:因为既已知道读经的高度语文教育之中,己蕴蓄了高度思考的潜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经由数理来训练;又,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大量阅读中已有良好的培养,不一定要经由学校的科学功课来达成。而且人类的思考力和知识的吸收能力将随年龄而增长,所以小学阶段的数理功课几乎可以搁置,专心致力于读经及阅读,尽力增长德性、定力及聪明,到了十三岁以后,以两三个月的时间专心学习,即可轻易而愉快的学完小学体制内六年全部的数理课程,以后视情形再往前进。
八、由于数理科学根源于逻辑,建议国家或个别家庭,在孩子十三岁以后,授与逻辑之学。
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数理学家与科学家,必定带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儿童少年期即已展现,但如不善于培养,将随其年纪之增长而日渐磨损消逝,终于等同常人。故我国如欲成为科学国家,应注重发现数理天才,给予特别培养,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学生的数理功课。
十、思考与数理既是人类理性的内容,原则上应努力将之尽量开发出来,以尽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与时间有限,数理与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学好,固是可喜;如已尽了力,还学不好,亦不必引为大患。人生应以德性实践为要,以语文与艺术教养为要也。
编者按:张政老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读经教育”理念有相似之处,即强调基础教育要从整体入手。目前张政老师正执教于孟母堂,教学方法耳目一新,同学们都兴趣盎然。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总结正在整理之中。现将有关张政老师的教育访谈提供给大家,并希望大家来参与有关科学教育的探讨。
(一)
1987年,上海。
一个叫张方的小男孩使教育界震惊。他,才13岁,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所在的卢湾区副区长兼教育局长王乾德躬身问小张方:“是谁教你的?”
张方告诉他:“是父亲。”
他父亲——张政,当时在一所中学当一名领49元月薪的清洁工。
7年以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史坦利教授来到上海,对精选的21名青少年进行SAT(学术才能测验)。在美国,该项测验对象是17岁高校应考生,获单科700分以上者,属学术才能超常者,其档案将储入联邦科学院电脑。然而,在上海,一个名叫朱威的小男孩轻而易举考到780分,获第一名,正好也是13岁。同时,朱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朱威的启蒙教师,又是张政。
获SAT第二名的是张政同事之子。
张政其人被照上神秘的灵光。
(二)
张政确实当过教师。文革开始后了,他失业了。
张方降生时,他的父亲张政正在摆地摊、在吆喝、在四下张望有没戴红袖章的人走过来,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将来有一天他会成为“神童”之父。著名作家理由曾写一篇《访神童》的报告文学,其中一章专写张方,写他如何被同学追打欺凌,标题即为“泪花闪闪”。
无数次闪闪泪花终于唤起张政的护犊之情。他决定让张方留在家中,闭门不出,靠《春秋》、《史记》中的历史故事,靠《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来打发儿子的时间。
去代课的机会很少,一旦有,张政总是带着张方,让他在听课的同时,也让他知道:他父亲除了是个小贩、清洁工外,还有个“人民教师”的形象。
转机恰恰源于张政代课时“拣”到的一份资料。这是一份美国科学院教育处霍尔姆兹儿童教育会议文件总汇,执笔者是“世界级”教育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布卢姆在《教育过程》一文中认为:只要选择恰当的途径,即可把艰深的、包括高等数学的内容向儿童“下放”。
一个令张政再次不“安份”的念头产生了:反正儿子无法接受常规的课堂教育,与阳关大道无缘,何不独辟蹊径呢?
他发现:传统教育都强调传播知识为主,如果转而以开发智力为主,那将会怎样?
传统教材是按学科发展历史顺序来“循序渐进”的,结果导致中学毕业也只学到中世纪数学水平,这样的“循序渐进”是不是科学?张政本人学贯数、理、化。他试图按某一主线,将这三门学科贯通起来。他很珍惜儿子的天性。他觉得所谓“人才”,首先是“人”,而后才能成“才”。那么,如何不逆儿童天性,而把艰深的概念、复杂的方法教给儿童,使其耳聪目明呢?
他,耐下心来,一一做了尝试。
1977年,恢复高考。张政写信给上海科大,请他们派人来考考张方。其实,他也想考考自己:那条“恰当的途径”是否已在脚下?
上海科大来了位姓叶的女教师。结果,张方的答卷让她吃了一惊:数学,张方已具有大学一年级水平。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13岁的张方成为上海籍首批学员。
(三)
就在这时,历史在他身后悄悄地翻过了他当清洁工、小贩的那一页,现在他的身份是:人民教师、实验班理科组组长,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围墙中占居一间教室。
学生:6~7岁儿童,就近招收。
智商测定:基本属常态儿童。
如果实验成功,他们将在6~8年时间内,完成12年(当时普教学制)中小学全部课程,并进入理工科大学深造,在20岁时,他们将比常人提前进入最佳创造发明期。
张政开始亲自刻蜡纸、摇油印机,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他“制造神童”的“秘方”。
“秘方”告诉人们:智慧的开启,使儿童变得聪明,胜于知识的传授,“神童”不在于他已经超常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超常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即: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编写教材的顺序,张政抛弃了按学科发展历史先后顺序的做法,而是按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能力。如在一步完成演绎推理的求解题中,原来一年级算术中的1+2,“进化”为代数中的a+2a,或三角函数中的Sina+2Sina;原来一年级就要求求解的应用题,从析题到解题需要二至三步推算,他使之“隐退”到后期。
张政打破数、理、化之间的学科界限,他在教三角函数时,物理就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了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就跟上小数运算;代数讲比值,化学就跟上分子式运算……
经常引起张政反感的,是传统教材中常让儿童去计算生产队亩产,工厂生产率。他觉得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就要让儿童接受现代、至少是近代科学概念。他不教单纯的二十以内的四则运算,因为他觉得那些东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会,他的基础训练就是要儿童走进现代科学的王国。于是,在他编的教材中,出现了他周围的人听不懂,或者从不敢道给儿童听的概念,如:线性规划、网络矩阵、拓扑变换。
——线性规划启蒙。他出的题是:林晓有1角4分钱,铅笔4分一支,橡皮2分一块,有几种买法?答案用座标来表示。
——网络矩阵启蒙。图中A、B、C三点之间有多条单向通道,要求学生将这些通道储存在矩阵中。
——拓扑启蒙。一个立体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从一个特定视角,将其画在平面图上。
在二年级物理课上,张政就开始讲到重心、支点这类抽象概念。他画了几张画,通过画来提问:“杂技演员走钢丝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鸭子被赶时为什么会跌跤?恐龙的尾巴和头颈为何一样长?”学生们居然都听懂了。
张政把他编的教材命名为《儿童高等理科教材》——既符合儿童心理,又属“高深”的学科范畴。
然而,一些家长却被他这一“高深”吓坏了:“会不会教出个书呆子?”
张政告诉他们,他开发的是儿童智慧,教的是方法,不需要死记硬背。孩子聪明了,自有办法花比别人少的精力来达到目的。所以一张化学元素表,张政竟让他们编成儿歌来“唱背”。
儿童的精力并未达到“超负荷”。二年级,实验班在年举行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智力竞赛中都获第一,就连拔河比赛也毫不相让,摘取桂冠。
五年以后,实验班参加全市初中毕业生统考,结果,平均成绩为:数学84分,物理80分,化学70分;“发散性思维”,对比测试,实验班儿童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与高二优生相仿。
1984年,上海市政府教卫办决定: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理科实验班”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科研项目,由上海师大教科所接管,评估进一步整体化,系统化。
1985年,该班学生朱威等三人(13岁)考进交通大学。
同年,在该班基础上,一座学制八年、中小学一贯制的上海实验学校开始破土动工。
张政又一次获得成功。
1985年11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有位著名的专家称赞这项实验“取的了战略性的突破”,使大家看到了我国“未来学校”的一种模式。
张政——这位“神童之父”,漫长的岁月中所走过的道路,的确如布卢姆所预言的那样,是一条“恰当的途径”,并且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惊喜的路标。
(本文摘自1992年2月25日《现代家庭报》 钱海文)
(按:本计划曾于二○○一年分呈两岸教育部,虽未见由上至下施行,然亦可供各学校或班级参考采用。幼儿园亦可参照施行。)
拟计划人:王财贵(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华山书院院长)
一、主旨:本教学实验计划,系应社会诸多家长及教师之需求,依据民国八十二年(1993年)六月教育部公布之“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之目标,配合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人文教养之增进”“阅读习惯之养成”及“书香社会之营造”诸理念,在“教学减压”的要求下,真正落实“全人教育”之成效而设计。协助国内各有意愿之小学,实施一种“以‘读经教学’为核心,从语文教育的改良出发,进而协助其它科目的教学,达到‘轻轻松松育人育才,确确实实成人成才’之教育理想”的实验观察。其实验成果,将提供作为国家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之参考。
二、缘起:(略)
三、教学基本理念:(略,可参考本手册)
四、“读经教育”观念的拓展:依照“读经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学负担之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邻近相关的教学项目,而与之相辅相成。其最明显者,有以下五项:
1、“音乐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美术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看古今中外经典性的画作、雕塑、建筑、风景等图片,以默默培养其高度的美术鉴赏能力。
3、“外语读经”、“外文读经”:外语外文的学习,当然最好在环境中习得,但对广大的国民来说,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儿童的听力好、模仿力强、记忆力强,是语文学习的大好时机。故尝试为广大儿童设计一外语外文学习的方便之路,即:
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多读经典性的外语或外文(经典性著作),反复反复,及至于熟记背诵,此法可弥补环境的不足,让一大部份的人轻易成为外语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国人。英语英文之学程,既是国家教育政策,则从小让儿童熟读英语句型,熟背英文经典短文,甚至长篇,是不花大钱,不必老师(只需用视听媒体教学),极简便而有效之教育。
至于世界上其它语文之学习,莫不可以此法进行之,则将来我国之外语人才,不可胜用。而且以“熟习经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该文化中之精华,于人类文明之对话,将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读经”时之大量文字接触,“识字量”之增加,是“读经教育”最浅显立见的功效(尤以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效果最好)。由于识字量之增加,即可鼓励提早阅读,让儿童提早养成自学的能力。
吾人所强调的阅读教学,因参用了“读经”观念,所以教学简易而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吾人认为阅读教育应该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一本,多读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然后再读一本”。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依近年的小规模实验,儿童经过此种阅读教育后,愈读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读书五百本以上。不须家长特意考问,不须老师辛苦批改。家长老师只要无限量的提供介绍书籍,经过两三年,儿童之知识量远远超过家长及老师,一生的知见才华、读书好学习惯,遂由此养成。
5、母语教育:台湾之母语,经数十年之摧残,已不绝如缕。当前的母语教学,稍嫌偏重“讲语”,而忽略读“读文”。若长此以往,百姓只能日常交谈,不能引经据典,则“母语”的文化功能必大为减低。今思恢复旧观,须“语音”与“文音”两种教学双管齐下。“语音”重在日常听习,“文音”则重在熟诵成篇,随时备用。如采用“母语文音”(包括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等)以“读经”的方式教学,方法简单,成效显著,最容易提升母语的文化程度。
以上第三项“英语英文读经”及第四项“阅读教学”属必要之配套。其余各项只是建议。皆视各校情况,自行决定。
五、实验规模:
1、全校性实验:由校长及全校教师决定,作为本校教学特色。
2、班级性实验:有意愿实验教学之老师,倡导家长之同意在班级施行之。
六、实验工作细则:
1、行政组织:维持正常,不须任何改变。(实验成功后,方便模式转移)。
2、教师资格:维持正常,不须任何调动,亦不需特别长期训练。只需看本手册或参加一次讲习,即可胜任“读经教师”之职。
3、其它课程调配:排课尽量维持正常(实验儿童不废正常功课)。
4、教材需求:除正常课本外,只须另备“读经教本”,如论语、学庸、老子、唐诗、英文等。
5、教学方法:
(1)中文读经方面,教学法只有一句话:“小朋友,跟我念。”
(2)英文读经方面,教学法只有一句话:“小朋友,跟它(视听设备)念。”
以上两种读经之教法之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
最重要而特别要注意的教学观念是:只须多念熟背,不须着意讲解。期待儿童多读即自会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后再了解,不迟。(苏东坡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阅读指导方面,学校或家庭多准备各类图书,鼓励儿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每读一本,自己加以记录,记录的条目只要是: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页数即可(小三以下,超过八十页可算两本,小四以上,超过一百五十页可算两本。每本可读两次三次,即算两本三本)。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七、教学时间:
第一学期,每一上课日,在校教学时间约五十分钟(半日上课时酌减),家庭作业约十五分钟。
第二学期,每一上课日,在校教学时间约一百分钟(半日上课时酌减),家庭作业约十五分钟。(此时加入英文读经,中文读经与英文读经时间比例为二比一。)
第三学期以后,每一上课日,教学时间一百二十分钟以上(半日上课时酌减),家庭作业约十五分钟。(中文读经与英文读经比例为二比一。)
在校教学时间之取得,有两案:
第一案:无须另外排课,利用零碎时间即可。亦即将读经时间打散,寄托在自习时间以及各种科目中,由老师自由安排抓取。最主要的时间是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在第二学期之后,每节乃至取出二十或三十分钟,甚至整节课皆变为读经教学【体育课除外】)。
第二案:将“读经”视为一科,排入课程中。若所排节数时间不够,再酌量用上案方式将时间补足。
如果教师自主性活泼性尚可,建议以第一案为优先。教师之被动性太大则用第二案。
(附注:以上读经时间之需求,似乎超多,有的人或许有“排挤其它功课”的疑虑。实则,读经一至二月之后,潜能开发了,其它功课之学习显得轻易,少量时间教学,即可达到一般水平。一至两学期之后,加上大量阅读,儿童自学能力及知识量大为增加,对学校功课,达到“不须教学,超过程度”的境界。故是否有排挤现象,可以在实验中每次之评量得知,切勿固执成见,在未实验前就冒然判断也。)
八、教学进度:
1、读经方面:不须严格规定进度,只划出最低进度,各班导师自最低进度以上,自行调整。初期,在每天进度中,或“听读”或“随读”或“自读”,总计遍数一百至一百五十遍为度。一至二月之后,每段以一百遍为度。依已有之实验成果,经由如此教学,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儿童能够熟背本日进度。只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通过检测,即可进行新进度。至于其它少数尚不能背诵之儿童,默默中,亦已达成多项教育目的,无须要求人人会背。其最低限之进度如下:
第一学期,初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视儿童吸收能力酌量增加,第二个月以后记忆力明显提升,进度可逐渐增至一百字。(另须提出少量时间作旧课程之复习。)
第二学期,每天进度(中英文合计)约一百至二百字。(另须提出少量时间作旧课程之复习。)
第三学期以后,每天进度(中英文合计)二百字以上。(另须提出少量时间作旧课程之复习。)
2、其它相关功课:一般学校既定课业的教学,除了教学时间缩短外,基本上不变。而与读经相近之科目,有如下的补充之必要:
甲、音乐读经方面:在学校尽量利用广播,播放古典音乐。并鼓励家长在家中,多让儿童听古典乐。(只鼓励,不列入任何考试或记录。)
乙、美术读经方面:在学校尽量悬挂名画,准备美术图书。并鼓励家长在家中,多让儿童看经典性画册。(只鼓励,不列入任何考试或记录。)
丙、课外阅读方面:老师每周一次调察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以防不良书籍或专看低浅书籍)。每周阅读数量以十五至二十册为标准(小三以下,每册平均一万字,小三以上每册平均两万字),调察数量只是鼓励性质,不列入正式成绩。
九、教学评量:
依照“读经教育”的特性,评量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其评量采取“每天评量”及“一百分主义”结合方式。亦即“每天都让每个学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大约如下:
1、正常评量:评量的范围是前一天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由班导师在前一天宣布)。评量时间最好在早上第一堂课,班导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儿童,他会背了即算通过,给予一百分。此儿童即指定为当天读经班长。让他利用下课时间去检试组长排长(每人大约一分钟,六组只花六分钟),组长排长再去检试其它组内排内同学(每组约六七人,每人只花一分钟),完全熟背的人即给他一百分。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号,交与导师处理。
2、特殊评量:凡通不过组长排长检测者,由班导师特殊处理。
(在一般状况下,念过一百遍而不能熟背的人极少。)所以不会背大概有两种原因,第一,极端后进生;第二,前一天有特殊事故。此两种原因,都值得同情,故处理方式应极为轻松和气。
吾人的建议是: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著书,补念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以一百个字为例,每一遍约半分钟,三十遍不出十五分钟。而且看著书念,没有压力,不会造成迫害性的处罚)。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因为经过这样训练,对他已有相当进益,不一定全部都要会背。而且此一阶段不会背,不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
所以凡是“读经考试”,一定人人一百分。可以给儿童极大鼓舞。不好学或程度差的后进生,都可以由此得到鼓励。重燃学习之热心。
十、预期成果:
除了对教育部“课程标准”所列之各项“教学目标”,各项期许,能普遍并落实地达成外。其实际内容依大纲所列之项目预测如下:(属知识性者,以量化。其难以量化者,以情意之常态表现相比较。)
1、语文能力方面:
(1)拼音能力:至少如正常。
(2)识字量:小一小二开始读经者,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三年级以下才开始者,两年后较一般儿童识字量多出三十至五十个百分点。
(3)写字用字量:比正常稍好。(小学读经教育,以识字为先,能写能用其次。而识字既多,学写学用自然较快。)
(4)查字典词典能力:至少如正常。
(5)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终身受用不尽矣。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若以经典部帙说,则可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唐诗三百首、易经、诗经等书之全文。)其教育效能,无可限量。
(6)阅读量:读经教学一个学期以后,其语文能力明显提升,即可鼓励阅读,而且是广博而大量的阅读。若自一年级开始读经,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阅读,至六年级,每年以五百本计,五年可读两千五百本以上,每本平均两万字,阅读总量可达五千万字以上。(此是较保守估计,属中等资质者之效果。)一生学问根基于斯奠立。
(7)作文表达能力:高于一般水平(高出比率可能甚多)。
(8)口语交际能力:高于一般水平。
2、其它教学效果:
(1)对各科能力之保障:第一学期之内如正常水平,一年以后,超过正常程度十个百分点以上。(读经教学,首要保证的是国家所规定的各科的均衡发展。)
(2)英语英文能力:读经第二学期开始教读英语英文,两年半后,具备相当于一般高中之总体英语英文能力(包括发音、阅读、理解、热爱、及发展潜力等,写作能力除外)。
(3)性情品德:性情开朗,自信乐观。气质变化,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
(4)自学能力:有相当明显的提升,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
(5)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意学习。若有过动儿或行为偏差者,亦可于一至二个月之内改善。
(6)创造能力:明显提升。可表现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数理理解、甚至体能运动等方面。(一般以为只有背诵灌输的教育,会损伤创造力,造成儿童头脑的硬化。其实这只是一种末经证实的刻板印象,须以长期实验观察,重新检验。)
(7)整体学习环境:因为学生品学兼优,管理与教学日渐单纯。教师亦由经典教学中受益,全校各种人事关系与教学气氛皆向于美善。
3、其它社会教育效果:
(1)儿童聪明、达礼,教师家长省力,放心。
(2)家长可因指导儿童读经,自己多少接触经典,而自我受益。亲子关系因读经教学而更亲密,亲师关系,亦获改善。
(3)小区祥和,风气改善
(附注:以上成效之开列,虽为“预期”,然这些“预期”,乃是据近几年间,在世界各处体制外的实际教学中,极多案例所得之“实际”成效所推知而开列,非一时徒然夸大无实之奢望而已。)
十一、经费需求:
不需学校或教育局负担任何额外经费。说明如下:
1、读经教本:由学生购置,推广中心以成本价供应。
2、阅读图书:各学校本有者外,可各校相互流通,或由小区图书馆借得。
3、教师培训经费:有关行政人员及教师参与培训及讨论会等,视同一般“教师研习会”办理。
附录二、读经儿童“在家自学”方案初议 [返回目录]
◎王财贵
如果您小孩的幼儿园或小学已积极实施“读经教育”,即一天至少有一个小时以上的读经,则很恭喜您,那是您和孩子的福份。近来有些读经的家长要求学校读经,得不到响应,只好让他的孩子“在家自学”。
第一、“在家自学”方案之意义:不论中西,自古人才几乎都出自“家教“或”私塾“。至于所谓”公立小学”,把学生集中到学校去,由国家制定教材教法,实施大规模集体统一教育,是晚近西洋的发明。
这样的国民义务教育,有利亦有弊。它对普及民智提升国力,居功厥伟;但因为“集体教育”,很难“因材施教”。而且全国教育政策攸关重大,长期使用固定一种教育理论,常失于偏颇;致使许多人才因而埋没,甚至造成整个民族生命力的衰颓。所以欧美国家便一面注重“教育改革”,一面鼓励“私人办学”或“在家自学”以补救之。台湾在八十八年间也已完成在家自学法规。
第二、“在家自学”时机:
1、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或国小,每天没有一小时以上的读经,则应设法在家自学。因为这两段人生历程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长变化速度太快了,他学习长进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能实施内涵丰富的教育,他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而现在一般的幼儿园和国小大概都把孩子视为无能之辈,只教他些简单的东西,白白浪费了一生的黄金时段。在幼儿园三年就可能“玩疯了、玩成精了”,小学又经过六年的粗糙化浮浅化,成为性格的背景,就障碍一辈子了。如果在家读经,一个中等资质的孩子,只要两三年,可以背完中文经典十至十五万字,英文二至三万字;认完三千至五千个中国字,一至二千个英文字;看完三千本中英文书,开发他一生直觉想象的深度并奠定他一生人品及学识的隐固基础。人类号称有七大智慧,而语文是一切智慧之本,本立自然道生,其它如空间、时间、人际、内省、数理等智慧都可以由语文能力带动起来。十三岁之前是语文智慧发展的关键期,而其它智能并不这么紧急。本末轻重宜须用心,错过时机永不再得!应该赶快申请在家以读经为主而自学。
2、如果到国小六年级要毕业了,才发现没有读经或读得不够,亦可申请休学一至二年,专门读经以弥补之。若稍踌躇,则将遗憾终身。
第三、申请办法:如果县市政府已有法规,则依法规办理。(华山书院读经推广中心备有法规及申请计划书参考案,须要者可上网查询或附回邮五元信封即寄)。如果该县市尚无申请管道,或虽申请却未通过者,一般的处理方式是“请假”,一个星期请三天四天或五天事假,逢月考再去考即可,小学生没有旷课留级规定,到时必定可以毕业。
第四、在家自学施教方法:其基本方法是:一半时间智慧教育,一半时间才华教育。即一半时间读经,一半时间作阅读及其它功课。其作息大概安排如下:
1、上午,7:30~8:00复习及读经测验,8:00~9:00中文读经,9:00~10:00阅读课外读物,10:00~10:30运动休闲,10:30~11:30外文读经,11:30~12:00中文读经。
2、下午,2:00~3:00中文读经,3:00~4:00阅读课外读物,4:00~4:30休闲运动,4:30~6:00做学校功课或学才艺。
3、晚上,7:00~9:00或复习读经或课外阅读或学才艺,随各人调整。
4、周六、日,另作规划,或复习经典,或才艺或登山郊游或旅行参观。
第五、疑难商量:兹就常见疑问试作说明:
1、由谁来教?——答:或者是家长亲人自已教,或者请一个专门教师。最好是十来个家庭联合起来请老师来教。
2、家长或老师不是科班教师,学问不足怎么办?——基于读经教育的简易性,只要督导他反复读到会背就好了,不需要讲解,则“读经”方面没问题。现代图书和电子科技的辅助,只要供给各种图书及CD、VCD,则“博览”方面也没问题。古今中外的大师往往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教出来的。
3、“语文科”可以教,“数理科”怎么办?——答:读经的效能,包括了思辨潜能之开发。又在广泛阅读的带动下,数理能力自然提高。学校的数学和自然课,是不须教的,让他自己读课本、参考书,做习题、考卷,就会了,甚至超出水平以上。
4、美育呢?——答:美育有鉴赏和技能两面,而学校教育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成就。自学中,大量的“音乐读经”,“美术读经”,听古典乐、看名画画册,其艺术鉴赏能力必然超过学校教育水平。至于技能方面,用心的家长,可以给他参加才艺班。
5、至于体育、怎么办?——答:许多读经的孩子在外面学游泳或球技,而最理想的是学武术或练瑜珈,那是除了“筋骨皮”之外,兼练“精气神”的最好体育。
6、那“群育”呢?他不和众多同学在一起,怎么学到合群、互助的习惯?他长期一个人,会不会养成孤僻自私的个性呢?——答:这是一个最常被质疑的问题。其实,“群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一颗善良愉悦而能体谅关怀的心。而这样的心,不是把大家集合在一起生活就会有的。且看现在的社会,每个人不都是从学校出来的?有良好的群性吗?所以,就事论事,我们现在学校的群育是失败的。要有好的群育,须从文化教养来。而“读经”正是文化教养的良方,读经以后,心术纯正,乐观尽责,己立立人,是所谓“敬业乐群”的最好榜样。将来读经长大的孩子,在家是好子弟,入学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与人交往是好朋友,结婚以后是好丈夫好妻子,在职是好同事,从政是好官员。这才是“群育”的真正成果。
7、把儿童抓来读经,不给他“玩”,不是牺牲了他的“童年之乐”吗?——答:“玩”固然是儿童天性之一,但如果玩得太多,容易造成性格的缺憾,滑溜浮浅,贻误终身。其实,儿童也不一定喜欢整天玩,有静有动,才是最人性化的。有时候,一种进取的成就感,它所带来的愉快,是很动人的。这种愉悦,才能造就终身的幸福。
8、小学在家自学,升上国中功课能衔接吗?——答:读经,并不放弃学校功课,而“老实读经”,开发了潜能,只费少量时间,小学功课即可超前,衔接国中更加方便。而且读经只要读到十三岁,其功效就可维持一辈子,到了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出社会,其根柢日见畅旺,生生不息。
第六、展望:
1、希望一年内,有心的家长相约,全省有一万个家庭实施“在家读经自学”,则大家可以免于孤单,并且案例一多,可以引起教育部门关怀文化教育,并早日将读经纳入体制。
2、在情势的要求下,我想或许必须成立一个基金会或协会,来联系辅导在家自学的家庭。时机成熟时,应在各县市办读经学校,让读经家长不须单独奋斗。办学有成,亦可影响国家,并扩及全世界。
(按:本方案未公布之前,全省早已有为了读经而在家自学的家庭,自九十一年(2002年)元月公布以后,人数更迅速成长。凡参加读经自学的学生,在一两个月之内,各方面立即有显著之长进。孩子、老师、和父母们都乐在其中。这些父母都是傻子吗?向国家交了教育税,却放弃享用,还坚持自己做义务教育。何以如此?其中道理,不是耐人思考吗?凡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要快点觉醒了,要自求多福了!)
(二00二年一月 《读经通讯》第二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