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纸质媒体 >> 文章详细

20130615 《浙江日报》 00007版:文化 普通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独特路径——文化经典每周一课
作者: 发表时间:13-06-17 点击率:4977

è链接:网络版

普通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独特路径——

文化经典每周一课

通讯员 杨洋 戴笑笑 本报记者 王婷

  琅琅书声,瓣瓣书香。

  用心把书卷翻过,翻过了3个年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杨海峰每周一次的无形书院经典会读,已然过去了95期。

  3年前,经典会读还只是新生的幼芽。3年后,杨海峰携着会读的学子们,在国学的道路上愈走愈有味,这也成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触摸学生思想的独特法宝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坐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五405教室里,徜徉在杨海峰老师的无形书院里。

  开课之前,杨海峰刚和一位学生聊过人生。和学生说贴心话,已然是杨海峰生活的一部分。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琅琅的书声,轻轻拉起了经典会读的帷幕。不大的会议桌的两旁,坐着不同年龄、来自不同专业甚至校外慕名而来的学生。

  周易的最后两卦比较特别,这两卦读完了就全读完了。但是,怎么又好像没有读完。听到这里,周边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旋即又似乎想到了什么,为这看似幽默却内含哲理的话点头称是。

  杨海峰在经典会读中常把生涩的辞章解说得妙趣横生,整个会读弥漫着书香,却又不乏轻松的氛围。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个半小时的会读即将进入尾声,参与者却意犹未尽,不时提出问题热烈地讨论着。

  会读结束已近晚上10时,杨海峰的手机响了起来。老师,您现在方便接电话吗,我有问题想请教您。

  总有人感到,所有的教育都从你身边经过,却与你无关。杨海峰这么说的时候,有点笑容,有点失落,也有点认真,因为他刚开始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时确实比较难,人都召集不起来。

  让大学真正成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杨海峰老师所做一切的最好概括。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能带来更多的收获。

  一如公益私塾,一旦踏入,口口相传,就逐渐引得校外的学生也慕名而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杨海峰指出,在黄金的记忆时间中打下文化根基,随着成长,人们会慢慢体会其中真意。现在,不少人已经养成了坚持每天朗读的习惯。当一个人愿意来,本身也就有了一种愿意提升自己的意愿。这样的效果,正是我所期望的。” 遍地开花的读书声,是他最大的心愿。

  杨海峰也曾在人生的路途上迷茫过,但正因为此,他更加坚信,大学明明德之道,将是他生命的核心。真诚的心所能带来的,太多太多。

  《老子》、《庄子》、《中庸》、《周易》……每一次会读,杨海峰都没觉得自己是一个老师,而是和一群各有所长的人在人生的路上相互探讨。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是他最喜爱的一句话。

  在很多同学眼中,杨海峰老师是友,也是他们心中的光。更有同学说: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才真正思考起我人生的价值走向。

  有教授对杨海峰说:你做的事很另类, 但是,很有意义。杨海峰说:其实每周花的时间也不多,也不会侵占别的时间。但是三年下来,真的,哪怕是一点点东西,点点滴滴就有很多收获。

  积水成渊,积土成山。也许,生活正如杨海峰喜爱的《人心与人生》里的描述:通过朴实真诚的交往,相互照亮大家的生命。大学的道,国学的道,随着无形书院里的经典会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