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关于网站 >> 网站简介 >> 文章详细

回忆走过的路……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6-04-15 点击率:5063

 

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事情,特别是那许多的第一次,回顾曾经做过的这些事,也是对自己人生、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梳理……(待整理补充)

 

 

1999年,我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考研考到管理学院,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从和物有关的学科,转到和人有关的学科(虽然在这个学科里,人还是有些物化的)。

 

2001年底,在浙江大学校内网建个人主页“心灵驿站(用frontpage制作,主页的样子及部分内容见链接),可以说,这是“生生学堂”网站的前身。回想我的助人事业,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确切地说,是在做这个主页之前,因为主页上的内容是我前一两年阅读、思考、实践的总结。

 

2002年初,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当老师,这是我真正教师生涯的开始。记得我上的第一堂课,是2月26日,内容是《技术管理》,这是我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坛。 

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都很奇怪我这样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会去当老师。但我在当老师后,慢慢回忆起我做老师的那些“准备”(虽然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从小就喜欢写黑板,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门前的地上乱涂乱画,很小的时候,妈妈(在木器厂工作)就给我做了一块小黑板,至今还有印象,我把这块黑板从黑色写到露出木头颜色,然后妈妈又帮我去涂黑,然后又露出木头颜色。

 

2005,我和莫杨(当时已离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三花集团担任高管)商议开设“从内圣到外王”公共选修课,我上课的内容偏重于内圣(讲古圣先贤),他上课的内容偏重于外王(讲帝王将相)。当时有一个副标题——中国历代圣贤与帝王评传。不少学生以为是一门讲历史故事的课程。事实上我们的本意并不在此,我们是希望启发学生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度思考。

记得莫杨在第一课上,就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见当年的课件):

“所欲——所求”的引问:
    — 大家为什么选修这门课?
    — 老师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他说,希望这门课,能在城院这样一个“文化沙漠”(此话言重了!但莫杨曾经是城院的老师,也是肺腑之言)上,开创一种文化,就像剑桥牛津的划船比赛一样,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城院的传统。十年后的今天,回想当初的这句话,很欣慰。

2005年5月21日,在商学院的教学研讨会(链接)上,我提到了正在酝酿的这门公选课,我现在还非常清晰地记得,我十分郑重地把“从内圣到外王”这几个字写在了右侧的白板上,或许当时在场的人听过就忘记了。但对于我而言,是很认真的,接下来这门课真的就开起来了。

“从内圣到外王”这门课,可以说是之后无形书院的一个前奏,也是我实践如宋明人那样的讲学之风的起始。

  

2006年底,开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专业选修课,我还记得是在一个开会的过程中,我当时是工商管理系的副主任,我和系主任邬家瑛老师说是否可以开设这样一门专业选修课,邬老师说可以。这门课就这样开起来了,至今已有7年之久了。

这门课在2014级的计划中被取消了,也就是说上到2016年上半年为止(对商科高年级学生讲传统文化,有时候很是郁闷,因为大家都已经心不在焉了)。不过,2015年下半年起,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也就是从2014级起)又新开一门“国学基础”必修课,或许上起来更郁闷,因为是必修课,更要“摁着牛头吃草”,这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来说,是一种讽刺。

2007年暑期,带领十二名学生前往西部山区(四川阿坝州的热务沟、大姓乡)支教。这是我人生中十分难忘的一段日子。只身带领十几个学生到四川的山沟里,现在想来真有点佩服当时的自己,那么的毅然决然。

那年的五六月份吧,我看了两遍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又看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对毛泽东利用暑假时间,分文不带游历湖南的事感触很深,非常渴望到西部去感受一下真正的中国(整天住在钢筋混凝土里,离天地真的太远了)。当时想到“支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上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团队。正在这个时候,在二食堂门口碰到了“西城心旅”协会的学生,我问他们:“老师可以不可以参加?”,他们非常惊喜地看着我:“我们正发愁找不到老师带队呢!”一拍即合。

 

2007114,我和莫杨应邀参加SIFE专场沙龙“从内圣到外王”。记得主持人是传媒分院的学生朱媛超,传媒分院的领导张兰欣老师也来了。还有,那段时间,我父母刚好住在我宿舍,他们也来了,刚好,当时刚刚认识我爱人不久(当时还不是我爱人呵呵),她也来了。

 

20092,开通百度博客“从内圣到外王”(链接),到2010年7月,把阵地转移到了“人人网”。

有了可以写一些自己的内容与别人分享的平台,对我这样一个内向的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

2009年3月,提出“学会”(好学乐学者之聚会)的设想,并开始尝试,这是“无形书院”的前身。起初是在“从内圣到外王”课后组织读书会,但不理想(我记得当时是读《论语》,但即使愿意留下来的同学,还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讲点什么,离真正的沟通、交流差得很远)。后来蒋晨锐、吕心游等同学自发组织过几次,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一楼,连我一共四个人。

 

200912,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大约从上初中的那时起,我就一为各种人生的问题而苦恼。我做的这些事情,初衷只是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而已,我当老师的初衷,如梁漱溟先生的那句话,“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

2010年1月,开通百度博客“海风心灵咨询”(链接)。

2010年7月,成为19楼健康公社专家团心理健康执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咨询网认证心理咨询师等。

在拿到咨询师证的最初一年左右时间里,我大约接待了不下五十位校外的来访者(有企业老板、有大学老师、有做小姐的、有高中生……)。

 

2010年1月,开通“人人网”(当时称“校内网”),一直到2013年9月,这段时间,人人网是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

 

2010年6月6日,无形书院·经典会读第1期(确切地说,这是正式命名后开始计期数的第1期,一起读经典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开设“从内圣到外王”课的2005年)。

 

2010年10月7日,受邀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少年宫)“成长大讲堂11期”讲座,主题是“家庭教育的本与末”,结合我这些年来在文化、心理方面的所思所想。

这次讲座,可以说是我创办生生学堂义塾的一个诱发因素。因为讲座中以及讲座后,得到一些家长的响应,促使我落实到行动,我很认真地拟了一份倡议书,并且做了很多准备,希望能在少年宫办起公益的诵读班,但最后少年宫的教学部对此没有兴趣,方案就这样搁浅了。

但我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了,所以我想不能在少年宫办,我就自己办,参《我创办生生学堂义塾之初的一点往事》

2013年10月13日,再次受邀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成长大讲堂37期”讲座,主题是“再谈家庭教育的本与末”,结合这三年来的生生学堂义塾、无形书院和心理咨询等实践。

 

2010年11月24日,在城市学院教师公寓的教工之家举行“亲子经典诵读”介绍交流会,可以说是生生学堂义塾的成立之日。27日正式第一次活动,当时来了好多人,连学校的胡礼祥书记也来捧场(正好是周末来打网球)。

我正式的义塾实践从此时开始,而我早期的经典诵读教学,则始于暑假教我的外甥女(丁莹钰)读古诗词,时间是在2005年以前。

2012年2月29日,生生学堂九堡金雅苑义塾点开始第一次活动。

2014年3月14日,生生学堂三墩水秀苑义塾点开始(2月15日讲座)。吴芸(芸文化工作室创始人,儿童作家)邀我去他们社区讲座,而正巧钱睿妈妈(屠春梅)也在水秀苑。

2015年9月26日,生生学堂之江九里义塾点开始(9月20日讲座)。蒋剑诚老师搬到之江九里后发起的。(因为场地等原因有断续。)

 

 

2011年3月,开通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2016年以后,就很少在上面发了,交流阵地转向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

 

2011年4月13日,无形书院·日新晨读第1次

晨读经典,学生自发的行动在2010年下半学期已经开始(学生徐萌曾在2011年上半学期开学时录过一段场景,这段场景今天看来很珍贵,这事实上比我4月13日开始倡导组织的晨读更自发)

 

2013年12月底,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从内圣到外王ZUCC杨海锋”(微信号cnsdww)。

我从2000年开始使用QQ(当时称“OICQ”),2001年底在浙大校内网建个人主页“心灵驿站”,20092月,开通百度博客“从内圣到外王”,2010年1月,开通百度博客“海风心灵咨询”,2011年3月,开通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2013年12月底,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人是社会的动物,都有求友的强烈愿望。我真心觉得,网络对我们这样的内向人来说,实在是福音。(大约在2013年吧,注册了微信,只是前面一年还不习惯发朋友圈,2014年6月13日发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

 

 

2011年底,开始酝酿网站。记得是在胡冠群的婚礼上,遇到了管建忠(昔日教师公寓的隔壁邻居),听说他在电信从事网络一块,激发了我做网站的动力。

搜了一下过去的资料,我发他邮件是2011年12月10日,一封很简短的信:

老管,你说做网站,我也想过,只是以前觉得如果访问量少的话也没什么意义,所以也只用QQ群。今天得知你是专业做这方面的,我就看到希望了,希望能把文化公益真正深入民众,深入人心——而这通过网络则是再好不过的渠道了!

我把关于我做的文化公益向你介绍一下吧,请务必抽时间看一看我列的材料。

——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也为了中华文明的未来!

但是,他迟迟没有回复,等我打电话过去,老管又给我画了一个大饼,之后又长久不见动静。就这样拖了一个月,他又跟我说等过了年吧,等年过了我再找他,他又说再等一段时间,又等了一个月吧,我想这件事恐怕是不能指望老管了。这段遭遇,和一年多前,希望少年宫开展经典诵读班的经历一模一样,都是一开始对他人抱有很大的期望,后来指望不上了,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为这三个月来我一直思考着、期盼着做网站的事,我已经无法停下来这件事,所以才求助在大学里教计算机的老同学杨彬蔚(浏览当时的文件,大约是2012年3月份),接下来的一年里以及后续的日子,她实在是帮了我的大忙!

2012年12月9日在万网(没多久就被阿里云兼并了)申请了域名(www.sssch.net),然后是跑备案的事。然后是在杨彬蔚的主机上调试(寒假里,吴晶晶老师还被我拉来设计网站的美工)。2013年3月(我现在查到第一篇文章是4月3日,但早期的文章都变动过目录,这应该不是最初的日子),大家终于可以通过域名访问到我的网站——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这个网站,从启动到上线,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其间几次经历推倒重来,因为起初也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其实我做网站最大的动因是,我觉得这么多年来做了那么多事,我不能让这些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做过的事,思考过的问题)都“烂”在我的电脑里,如果哪一天我的电脑坏了,那这些过去的日子就彻底飘散在风里了。我觉得我一定要把这些资料分享出去。其次的动因是,接下来要走的路,也好有个平台,有一个可归类存放分享的地方。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