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讲学之风 >> 经典常谈 >> 周易基础 >> 文章详细

21学《易》的方法和书籍
作者: 发表时间:16-07-13 点击率:2973

 

学《易》读什么书好(20121024)

有家长问起想参加我们周日晚上的经典会读,买《易经》(我们现在正在读《易经》)的什么书好。

我的建议如下,比如下次读坎、离两卦。

先找一本大字拼音的(比较实惠的是绍南、四海等版本),把这两卦的文本读熟,至少诵读个十几遍吧。其中有些字句是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其义自见”的。

但《易经》相对费解一些,可能大部分还是不理解,然后可以借助注疏(所谓疏是对注的注)。

比较经典的古注有: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这可能是最经典的古注吧,离那个时代也较近,相对靠谱);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李光地《周易折中》等。

当然,如果是刚开始看的话,可以看今人的注:比如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我买的版本)、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等(前两者比较学术一点,后两者比较通俗一点)。

如果对《易经》的基本常识还不了解的(不了解的话参加读书会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可以看看南怀瑾《易经杂说》、傅佩荣的《易经入门》、刘君祖的《易经与现代生活》(均为台湾地区学人)等。也可以到网上搜一下傅佩荣、曾仕强等人关于《易经》的讲座(虽然有些人认为曾仕强解得不靠谱,但入门了解一下我觉得挺好的,至少比较生动,可以听得下去)。

有家长问《易经》和《周易》是不是同一本书。严格讲,《易经》概念更大,《三字经》里就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但是夏代的连山易和商代的归藏易都几乎失传了,所以就现在来讲,《易经》、《周易》所指是一样的。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正、补充。

以上大部分书的电子版可以在网上搜到。

 

学《易》的方法

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有一节“学《易》的方法”,摘录如下。

今天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周易》呢?黄寿祺(19121990)、张善文教授曾提出过八条意见,颇值得重视。下面,笔者在黄、张说的基础上,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先学易学史,从源溯流,对易学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据笔者的经验,学《易》应当先学易学史,只有对古往今来易学发展的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当先读,哪些书当后读;哪些书当精读,哪些书当泛读。如果不了解前人的曲折,只凭血气之勇,势必会南辕北辙,热情也不会持久。

(二)以经传为本,旁及其他

学习《周易》第一要以本经为据,其次则要重视《易传》。今人读《易》,强调经传分离,经是经,传是传。古人读《易》,则强调经传一体,以传解经。这两种方法,都有是有非。忽视经传的区别,以传代经,确实违反历史主的原则。便忽视经传之间的联系,否定传本于经的事实,也不见得科学。

经传学好了,再学习其他易著也就有了基础。这样,我们就可根据易学史的知识,进行挑选。一般来说,应先读《左传》、《国语》、《穆天子传》以及出土简帛的记载(先秦);再看汉魏古注(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六朝、隋、唐诸家义疏(以孔颖达《周易正义》为代表);然后是宋、元、明、清各家之经解(宋、元人经说多见《通志堂经解》,清人经说可读《清经解》、《续清经解》);最后才是今人的新注新解。

(三)象辞一体,以象数为义理服务

    《周易》的象辞是否有相应之理,是有争议的。读《易》以义理为主,还是以象数为主,也是有争议的。

    我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义,也就是说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既存在着形式上的关联,也存在着实质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承认这一前提,就可知道读《易》既不可舍象数而言义理,也不可不顾义理来谈象数。

    《周易》的义理是本,象数只是手段,是为义理服务的。帛书易传《要》篇记载孔子学《易》“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虽然强调要“幽赞”、“明数”,但其目的是“求其德义”。孔子开创的这一传统,应是学《易》的正道。

(四)掌握《易》例

    朱伯崑教授说,《易传》对《周易》的解释有两套语言,即筮法语言和哲学语言。前者谈筮法问题,后者谈哲学问题,往往又不脱离筮法问题。其实,不但《易传》,《周易》本经也有两套语言,只不过筮法语言“显”,而哲学语言“隐”而已。

    《周易》本经的筮法语言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前人称之为“易例”。掌握了《易》例,就能了解《周易》的筮法语言;不掌握《易》例,就读不懂《周易》的筮法语言,最终也不能了解其哲学语言。一部《周易》,难字并不多。比如乾坤两卦,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难字。“用九”、“用六”,都是非常容易的字。但不掌握《易》例,不懂《周易》的筮法语言,是根本讲不清楚的。从这一点来看,《周易》之难,就在于其筮法语言的难以掌握,就在于《易》例探索的艰难。

(五)重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

    近年来,与《周易》有关的材料不断出土,其中有许多是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高邮王氏父子没有见过的文献。这些出土材料,不但给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文献相互印证,能加深我们的对现有文献的认识。如: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郭店楚间《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等。

  在我们这个大发现的时代,学习《周易》而不注意出土材料,肯定不行。

*附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前言中的八条: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