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
这是在2011年10月22日商学院新生大合唱中场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视频好像不全,最后几句总结没有了),是对商学院院训“务本维新,经世济民”中“务本”一词的一点理解。
视频的声音听不太清楚,所以我把我讲的大致意思稍微修饰一下写在这里:
“务本”一词取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什么是“本”?我们中国人造字都很有意思,木下面一横,表示树木的根本(“末”是木上面一横,表示树木的末梢)。树木,代表生命,一个生命的根本处出问题,它就无法成长。《大学》里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我自己的求学生涯中,有这样一种深切的感受,从小学到研究生,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有多少能真正触及我生命的根本处?总感觉与我的人生隔了一层。每天上课下课,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生命的根本处还是很茫然。学得越多,感觉越疲惫、越纠结,整个生命还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教育远离了生命的根本处。我这几年来,从最早的开设“从内圣到外王”,到无形书院经典会读,到日新晨读,到生生学堂亲子诵读等等,都是希望致力于这个根本。
这些活动,都围绕一个问题——读书。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做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也许大家会说,我们每天都在上课读书,怎么就不是读书人了?我常说,教科书其实不是真正的书(只是工具书),因为它没有可以滋养生命根本处的营养。真正有营养的书,都是课外书,是那些人类几千年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
字右边象形织布机。织布要先立下经线,才能纺上纬线。人生也一样,只有立下“经线”,才能织出绚烂篇章,否则人生就如一团乱麻。字象形放在桌上的竹简。“经典”就是能为人生建立主线的典籍。
我今天讲的“生命的根本”,既包括个体生命的根,也包括民族生命的根。
前面有班级唱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我的中国心》。因为我们现在普遍的状态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不是中国心。
什么叫“中国心”?承载着中国文化、有着中国读书人的精神操守和价值理念才能叫中国心。我们每天学的东西,有百分之多少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呢?随便翻开一本我们手边的教材,满眼都是外国人的概念、理论。一百多年来,我们疏离了自己民族生命的根本。
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来读书?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了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什么。我很喜欢梁漱溟先生的一句话: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
当今的课堂更像流水线上一道道的工序,常常使人感到厌倦。人类历史上,那些最高明的智慧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自由、真诚的对话。如《论语》、佛经、柏拉图对话录等等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
我觉得一所大学最需要的,是要有一群真正以精神生活为乐的学生和老师,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在轻松自由地聊天——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不是聊周东哪家店好吃,而是聊一聊自己读过的好书,聊一聊各自的人生。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真性,开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
上次学工老师说写一段班主任寄语,我模仿《西游记》玄奘写了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土难生;真理难闻;师友难遇。各位是大一,希望各位能珍惜你的大学时光。
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我们中间来。做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评论】
郑林~木虚子: 老师,大学的悲哀在于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找不到方向,大家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学得以后可以干什么。很多人是毕业工作了才知道什么是“务本”的。所以我觉得大家让大家对理想,对未来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有个清楚的认识太重要了。很多学生在大学颓废不是没有一颗上进的心,而是找不到人生方向了。
回复 2011-10-27 23:29
杨海锋: 回复郑林~木虚子:嗯,其实就是对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的认识。说大点,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追问。儒家为什么这么强调“志”,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晨读,就读到孟子的一句话,有人问孟子“士何事?” ,孟子回答“士尚志“。
2011-10-28 1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