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纸质媒体 >> 文章详细

2011/10/01 《杭州日报》 05版:财经新闻·杭网议事厅 是“文化回归”还是“虚热高烧”?网友呼吁“国学热”应更“接地气”
作者: 发表时间:13-05-15 点击率:4555

è链接:网络版

是“文化回归”还是“虚热高烧”?网友呼吁“国学热”应更“接地气”

清晨645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校园的草坪上,传来朗朗诵读声。

  从《大学》、《论语》、《老子》,到《诗经》、唐诗宋词,30多位诵读者各手执一纸书卷,上面密密麻麻承载的是浓缩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一个名叫“日新”的晨读活动,活动发起者是学校教师杨海峰,同时,他也是杭州民间公益国学私塾——“生生学堂”的堂主。

  从学校到民间,从国学课堂到国学私塾,从自发行为到渐成规模……如今,一股强大的“国学热潮”正席卷整个杭城。

  “国学热”何以形成?现代人学国学,学什么?用怎样的传播形式才能使国学更易被市民所接受?“国学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对“国学热”的冷思考一直没有间断。

  “国学热”根源在哪里?

  网友说这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20047月,中国政府宣布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迅速升温,种种“热现象”也纷至沓来。读经典、诵诗文被列入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孟母堂”等私塾在各地涌现;《百家讲坛》中,阎崇年先生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节目收视的攀升带动了主讲人的走红与书籍大卖;《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百度上有“国学频道”……

  “国学热”的根源是什么?有网友这样发问:是政治使然,还是民众对精神食粮的自发追求?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国民文化心理变化,还是浮躁的跟风?

  网友“flower”认为,“国学热”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蕴涵着我们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网友“HIA”说:“国学热,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对核心价值观的呼唤和追求。它是人们摒弃浮躁,保持内心宁静的那枚‘定海神针’。”

  网上网下互动

  杭州“国学热”有人气接地气

  2011年新春前后,杭州网联合杭州市教育局等各单位推出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青少年国学网络知识大赛,吸引了860所中小学校,16万学生参与。活动专题网页总访问量突破300万,日点击量达10万,创下了杭州市中小学生各项德育活动参与人数的历史新高。这场网络大赛很快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国学的热潮。随后,由杭州网发起的国学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活动也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一支由著名主持人、校园名师、文化名人组成的讲师团队深入到学校、社区,免费开展国学大讲堂。

  在“国学三进”活动中,每到一处,赠送国学经典书籍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帮助学校充实图书馆藏书,协助社区建立“国学书屋”,用经典浸润心灵,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杭州还有不少地方学“国学”搞得很有特色。如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孔庙,是南宋至清代杭州的最高学府。孔庙复建后,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在缅怀国学祖师孔子的同时,也向所有杭州人输出了尊师重教的观念。现在,孔庙又“变身”为西湖国学馆,定期邀请名师坐镇馆堂,开办讲座,传授国学。此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等。在今年杭州举行的首届学习节中,孔庙又承办了首届“国学日”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进一步深化延伸。在拱墅,“国学一字堂”“草营8号”“运河大讲堂”“小河人文讲堂”这样以百姓视角举办的文化讲堂不胜枚举,一道道“嚼得烂,吃得香”的文化大餐真正把“学”带入了民间。

  传统现代交融

  “国学经典”成为杭州人的精神氧吧

  从今年初开始,“信仰”、“关爱”、“奉献”、“诚信”这些我们熟知,却又略感陌生的词汇成为了杭州这座城市每个月所讨论的“核心词”。

  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从杭州感动了全中国,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9月,杭州将“学习之城”的起点,选择在运河,在历史和文化的交融里,营造一种书香萦绕的氛围。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大力提倡学国学。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光芒、思想价值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意义,让现代人受益无限。”网友“月光城”认为,现代人学国学对于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帆W”认为,通过“国学”这一载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沟通。

  “通过学国学,希望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个吴菊萍,而不是又出一个孔乙己。”网友wf在论坛上的留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避免“虚热”

  网民为“国学热”良性发展献策

  不少人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蹿红作为“国学热”的佐证,但在有些网友看来,只要国学没有进入体制内教育,所谓的“国学热”只是一种虚热。

  网友“吹拉弹唱”说,从目前学校内开展“国学”教育来看,并没有统一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学教材。另外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网友“踏浪”说,国学推广者如果能够摒弃穿汉服、行古礼、背儒经之类的“形式主义”,如果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沟通”传统和现代,那么国学教育就会从躁动走向平静,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能渗透进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中,从而真正融入当下的社会。

  网友“风行帆”的观点细细品味很有味道,他说,杭州推行“国学”,意义就在于让孩子们懂得走路要过斑马线,让大人们知晓斑马线上要让行,而并非“之乎者也”的用法。

  在全社会都如此关注“国学”之际,如何借势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国学教育?在当今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文化流行的语境下,应该怎样传承国学,让传统国学绽放新的生命力?市民、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为社会各层面的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撰统一国学教材

  加强国学教学师资培训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套《开明国语课本》至今依然备受追捧,因此不少网友感慨,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应该多放一些这样由浅入深、与时代融合的国学课本。网友“联盟主”提出,应该将一些国学中的经典书籍放入中小学生的书包。他建议应该组织国学专家专门编写一套从浅至深的国学教材和教案,使用简单明了的注释模式,兼用儿歌、诗词等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同时要将中国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网友“恰恰”等建议,组织国学课本剧、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存,都可以被归入国学学习。

  “学校里只会背经诵读,真正国学造诣深厚的老师又有多少呢?”不少网友对于目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国学修养表示担忧。网友“@米”提出,教研机构应定期组织国学教学的师资培训和教学实践研讨,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还有网民建议各家学校对国学教学质量进行评比,以促进国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

  国学经典的学习实践

  国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说话、吃饭、如厕,举手投足间都可以反映国学。家庭教育专家陆传文提出,“要让孩子从情绪上感受国学的内涵。”而网友“fiy kite”则提议通过建立国学教育基地、开展国学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国学精髓的洗礼,引导孩子将经典学习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网友“MM旺”引用《孟子·离娄上》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形容家庭教育中父母存在的误区。“父母常常教育孩子学习《弟子规》,将孝敬、友爱挂在嘴边,可自己却做出违背道理的行为。”这位网友建言,在家庭生活中尝试融入一些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做法,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国学素养,并为孩子确立行为准则。

  让国学精髓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运用国学,与一直崇尚的西方管理结合在一起,尝试起了一剂“中西结合”方子。

  网友“小宁”是一家民企的中层管理者,曾经参加过几期高等院校举办的国学与企业管理的讲座,他觉得听这样的讲座,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给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是提供视野。“小宁”列举了一些:比如儒墨道法与企业管理,中庸之道、格致之道、孟子人性论的现代意义等等,都可以启智明德,为企业的实践提供创新的源泉。

  网友“三木”在阿里巴巴工作,她当初进阿里就是被那称为“六脉神剑”的企业DNA所吸引,“感觉进了阿里,大家都是用心在工作。”在阿里绩效考核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考核占据了50%的比重。“我们年轻人注重情感需求”,现在“三木”也已经晋升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他悟出来:“国学最根本的管理之道就是人心管理,国学能够在员工与老板之间提供一种管理人心的办法和借鉴。”

  满城书香

  为市民提供“国学”学习平台

  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生活。而深入学习中华五千年文明结晶的国学,更能让我们从精神源头了解如何与宇宙万物相处、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开创事业、如何治理国家……

  有网友提出,目前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国学教育项目不少,但针对成年市民的却不多,他们希望趁着杭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契机,为市民多提供一些学习国学的平台。

  杭网议事厅记者了解到,9月初杭州首届学习节活动开幕后,各个城区都按照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资源打造了“学习港”,其中不乏“国学港”、“书画港”、“篆刻港”、“诗词港”等。而在杭州不少社区,也有一些兴趣小组性质的国学项目在坚持运营。

  网友“护碑人”说,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国学教育推广机构,如开办书院、私塾、培训机构等,他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而对于杭州孔庙、西湖国学馆这样的权威平台,网友们希望能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弘扬国学文化的精品工程。

  今年928日,是孔子诞生2562周年纪念日。刚刚举行过的2011祭孔大典成为网友们念念不忘的盛事,“仪式把我们带入一个古老的情境,典雅传统,有内涵,有文化。”网友“圆月亮”说。

  如果你对推广国学有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登录杭网议事厅,给我们留言。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