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一路走来 >> 文章详细

2011-10-14 南京之行(和导师班学生一起行走)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 发表时间:14-12-03 点击率:2360

2011-10-14 南京之行(1)

十年前,曾经去过一趟南京,那时是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试的,回来后不久就收到了他们给我寄来的录用函,可是最终我还是没有去。

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当时觉得南京这个城市缺乏生气,虽然我只待了一天,走了很少一点地方。

这次到南京,依然还是那样一种感觉,觉得南京有一股沉重、沧桑、肃杀之气。

我们第一站到雨花台,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处刑场,从1927年到1949年,这里屠杀了10万革命志士。我们最后一站是大屠杀纪念馆,193712月,南京沦陷,30万同胞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这座曾经的国都几乎变成一座死城。中间一站是中山陵,也是一处陵墓。

中国许多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经历过劫难,包括我们杭州。七百多年前,当时都城临安的百姓,在蒙元的铁蹄下,应该也有过十分惨痛的回忆。但用不了多久,又变得元气满满了——我想这正是中华文明得以亘古常新的原因,华夏人民从来就没有被天灾人祸真正压倒过。而南京,这座民国前朝的故都,或许因为伤痛还历历在目,仍需要一点时间恢复元气吧。

那年找工作,我收到三所学校的录用函,一所是国家重点(南航),一所是省属的(杭电),一所是市属的(城院)。最后,我偏偏选择了成立才两年的城院,有人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原因还是那个生气。因为我喜欢杭州的生机活力,更因为当时初到城院给我的一种感受,系里只有很少几位老师,人与人的关系很亲切、很简单、很随意,没有压抑感——或许是因为城院是一所新学校缘故吧。

那时候,上课,没有太多的规定,也不会有人来督查,也不用应付写那么多垃圾文件;对学生,好像也没那么多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的限制。或许正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外部限制和依赖,我感觉那时的课堂似乎比现在更为活跃、学生更有参与性、自发性。而现在的课堂,越来越像高四高五,或许连高中都不如,因为连这点被迫的积极性都已荡然无存……

当条条规规这些外在的东西越来越繁密的时候,一个组织内在的生命活力会变得虚弱,生命本有的自发和灵动会被窒息。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什么话?!城院不正蒸蒸日上吗?这我当然知道。但只要想想,孩子和大人,哪个生命力更旺盛?哪个元气更饱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组织也是一样,一个组织越庞大,越需要那些外在的东西来维持和支撑它臃肿的身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当时,就去向的问题,我也问过导师的意见,他说城院成立不久,空间会大一些。也许这话是他在浙大这个老大帝国待了这么多年的有感而发吧。

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赶上一个组织的这样一段鲜活而有生气的时期。

或许,我两次对南京的观感都是很片面的,但是人生的许多决策,都不可能是在完全的信息下作出。许多时候人生的烦恼不在没有选到最佳答案,而在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以至纠结不堪,这我是有深刻感触的,因为我是一个多虑的人。但在这次选择却是爽利得很,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心中有了一些明确的东西。有了这点清晰的东西,你就会想,还计较什么呢,就是它了!

 

   
 
   

 

 

【评论】

陈珏劲: 老师到了一处地方,都有感想,让人不得不有一种想去南京吸收下历史和沉淀的文明的冲动,下次有机会一定去。!

回复 2011-10-14 15:30

张启铿: 我觉得南京真的没什么特色,觉得它有点像西安,或者是建设者想将现代和古代融合,可是搞得很别扭。

回复 2011-10-14 15:31

田超: 只有清晰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原先的纠结才会消失,也就不存在什么选择了

回复 2011-10-14 15:39

悄悄话 陶延清: 一条船,一人船,全看个人意愿,能过小河;十人船,需要配合,牺牲部分自由,能过小湖;百人船,必须互相协作配合,时有压抑,能渡奔腾大江;千人船,必须统一规划,方可渡海。郁闷的不是过河者,不是渡海人。郁闷的是,想渡海的,只有河过,想过河的却被抓去渡海了。

回复 2011-10-14 15:45

杨晨: 老师,3年前我第一次去南京,就没有发现让我开心或者喜欢这个城市的点,说不出原因的觉得很奇怪,大概这就是千万亡灵留下的肃杀之气吧,百年不足接百年,大自然任何事物不都有轮回嘛,让时间去治愈它。

回复 2011-10-14 15:51

顾怡怡: 高中时候去的南京,确实很真实的感到沉重的气息,总有种不敢大声说话,郁郁寡欢的感觉。这城市的历史太沉重,那个数字就像一座大山压在那里。只要历史不被遗忘,这感觉永远不会散去

回复 2011-10-14 16:29

杨海锋:  回复张启铿:特色还是有的,呵呵,融合么,确实很难~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一些明清的建筑在那里是有点别扭的~

2011-10-14 16:50

杨海锋:  回复陈珏劲:游览历史名胜,与游览自然风光,确实有很不一样的感觉,那里沉淀着文明~

2011-10-14 16:55

杨海锋:  回复田超:嗯,正是如此。可认识自己的本心真性很难啊~

2011-10-14 16:56

杨海锋:  回复陶延清:“郁闷的是,想渡海的,只有河过,想过河的却被抓去渡海了”——这话说得好!

2011-10-14 16:56

陈珏劲: 回复杨海锋: ,对嘛,游览这些地方就是需要了解文化得积淀嘛。。

回复 2011-10-14 16:59

田超: 回复杨海锋:兴趣和目标或许是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吧

回复 2011-10-14 16:59

杨海锋:  回复顾怡怡:其实就像一个人一样,经历了创伤,还是要走出来。走出来的时刻,不是遗忘了历史,而是正视了历史,能够以一种超越、豁达的心态跳出自己看自己。而不被自己的过去所压垮~

2011-10-14 17:02

杨海锋:  回复杨晨:是的,时间~

2011-10-14 17:03

许家琦: 大学时候去南京考过托福,那个时候就觉得这个城市怪怪的,可能就是老师说的,缺乏生气吧,整个城市是灰色调的感觉

回复 2011-10-14 18:25

姚誉州: 我也是认为学校应该相信老师 相信学生,不需要那么多的督察, 学校这种作为让人认为 是其让所有人都能认真地去学习,让所有人都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我认为i却是脱离了,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中有好有坏,不可能让事事都完美化,我觉得学校更应该教育的是思想上的教育,而非技术,知识上的教育,在上大学以前,大部分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在道德,素质,修养上的教育却是少之又少,我认为到了大学,大学便应该承当这个责任,而并非如高中一般. 水至清则无鱼,而学校更多的是死的规定,就好比学一个专业,其就必须学完一定的学分,而事实上很多课程我认为是多余的,没必要的,而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书就必须去学完这些个课程,即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对象不仅是学生,也是老师的. 我认为学校大可 开放点,学了本专业的必修课之后,大可以让其去学其他自己喜欢课程,以弥补所缺省的学分. 甚至应当鼓励其去浙大,其他好的学校去听课.而并非 困死在这个圈圈中.

回复 2011-10-14 18:31

姚誉州: 大学,我认为应当是广泛地学,学技术 ,学知识,学经济,学道德,而并非仅仅限制在自己的专业, 而学校给的这个规定要拿一定的学分,却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而并非当其他人去质问时 ,却来一个借口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很怀疑这句话,世间万物,千姿百态,为何一定要成方圆?

回复 2011-10-14 18:32

杨海锋:  回复姚誉州:"世间万物,千姿百态,为何一定要成方圆"——这话说得极好

2011-10-14 19:39

石志豪: 离开城院4个月了,在新的学校,新的生活,总时常怀念城院的日子,想起老师的课。微观经济学,从内圣到外王。可能杨老师不记得每一个上过你课的学生,但是我总会记得大学里的美好生活和杨老师你。

回复 2011-10-14 19:46

杨海锋:  回复石志豪:你的名字蛮有印象的呵呵

2011-10-14 19:57

石志豪: 回复杨海锋:哈哈,老师上你的课很爽,考试分数也高

回复 2011-10-14 20:05

林丰浩(皓): 没有合适的人就再也不旅游了

回复 2011-10-14 20:45

杨海锋:  回复林丰浩(皓):?

2011-10-14 21:02

王怡斐: 记得大一的时候,因为走错教室,误打误撞进了从内圣到外王的课,于是每周二都迫不及待地过来吸取营养。一眨眼四年过去了,来到新的学校,感受一座新的城市。也许它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但是我还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杭州~

回复 2011-10-15 09:06

杨海锋:  回复王怡斐:

2011-10-15 13:55

陈哲云: 也去过南京,待的几天基本都是细雨绵绵,心忧伤得很,更令人忧伤的是,就是那几天,得知了父亲重病的噩耗。所以,南京,真的是让人沉重!

回复 2011-10-15 20:07

林丰浩(皓): 呵呵,去南京还是和性格稳重的人一起比较好

回复 2011-10-16 19:18

何茵: 读大学之前去过两次南京,都对其印象很好,连当初的高考志愿也是选择了南京的大学,不过最后因缘巧合还是来到了城院,至于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喜欢杭州这个城市了

回复 2011-10-23 09:13

 

 2011-10-14 南京之行(2)

我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参观途中因为匆匆忙忙跟着大部队,许多事情来不及多想,倒是回来的路上,对旅途中的某些见闻,心中会升起一种很真切的感触。

坐在从南京回来的车上,我脑海里总是浮现旅途中多次见到的孙中山的样子,好像他总是那样一副坚定、平静的表情,风尘仆仆的身影穿梭于中国大地,只为实现他心中的共和理想。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栖栖遑遑奔走于中国大地,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为实现他心中的礼乐风景。 

 

上周我们经典会读刚刚读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次在中山陵、总统府等地,多处见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

中国从夏代就开始的家天下局面(《礼记·礼运》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历经四千多年,终于在孙中山那里,打开了一个口子。

 

本来,去之前就想着到夫子庙给孔子行个礼,没想到夫子庙居然还要30块钱的门票,而且门口还故意横块石头挡住孔子像,顿时没有了兴致。想想还是杭州的孔庙好,常年免费开放,而且吴山脚下的环境也不像秦淮河畔那样喧闹。 

 

在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读到恽代英的一段日记,特抄录如下:

    试思人禽之别,君子小人之别何在?范纯仁曰“与有愧心而生,不若无愧心而死”。顶天立地大丈夫,宁自安禽兽小人之境那!速起!速起!

    每日读格言书,时时提起本心,加以鞭策,则自不疏忽怠废,然后为学,能定、能静、能安、能得。

 这位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黄埔军校教官、上海大学教授),显然深受《孟子》(人禽之别大丈夫本心)和《大学》(能定、能静、能安、能得)的影响。

 

  (我们商学82班合影)

 【评论】

钟汶峻: 我去南京也老师一样被厚重历史感缠绕

回复 2011-10-14 23:25

范佳铭: 前排围观…

回复 2011-10-14 23:27

杨海锋:  回复钟汶峻:行走在这样一个有历史厚度的城市里,那些遗迹、影像,常常让人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仿佛自己身处在那个环境中

2011-10-14 23:32

钟汶峻: 回复杨海锋:是啊脑海中那些画面和字眼会浮现。触摸历史的感觉很好

回复 2011-10-14 23:47

&~~: 明孝陵是遗憾

回复 2011-10-15 08:03

杨海锋:  回复胡&~~:是啊,给下次去留点东西呵呵

2011-10-15 08:54

孙哲奇: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真的好有感觉。

回复 2011-10-15 09:23

周泽南2.0: 虽然没有老师同行,倒也十分向往

回复 2011-10-15 19:57

杨海锋:  回复周泽南2.0: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呵呵

2011-10-15 22:00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