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发的帖子 20101115 |
作者: 发表时间:13-04-29 点击率:3555 |
20101115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的发帖
刚来读经网不久,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王财贵老师和那么多真诚体道、真心传道的朋友。
于是想到把自己曾经发在“校内网(人人网)”、仅供小范围讨论的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从读大学那时起,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偌大一个学校,那么多的课程,却很少有真正关心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很少有旨在帮助一个生命成长,从而昂然屹立于人世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今日中国的大学,悖于此道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了。徒有大学之形,而无大学之神。何以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却担当不了安顿和建构我们精神生命之责任呢?
因为中国人失落了中国人的传统精神,牟宗三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我们在摒弃了自己文化的同时,也疏离了自己的生命。
众所周知,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修道院创办的学校,其继承了基督教超越的精神,而我们今日之大学,却无力承接且拒绝承接自己的精神传统。五四以来,我们“成功”地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遗忘了、否定了、歪曲了、枝解了其四千九百年历史中最精华最深刻的东西,我们还有什么底气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我们当代大学最需要的精神资源,恰恰是百年来我们努力去遗忘、奋力去打倒的东西。“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或许可以说,我这几年来做的事情,就是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在灯火阑珊处,遥望古圣先贤矍铄的身影。
事实上,遥契古圣先贤的真至精神,就是接通我们自己的生命本源,为往圣继绝学,其根本在于为天地立心、立人极、为挺立当下之生命。只有通过自“致”民族生命之“良知”,中华民族才可能真正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量,才能“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从06年开始,我在自己专业(管理专业)之外开设了探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的课程,取名为“从内圣到外王”。并在有了一定学生响应的基础上召集有兴趣的学生一起读经典,取名为“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很高兴能遇到读经网这样的平台,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有时候,真的能体味到孤立无援的滋味,五年来,我也邀请过一些老师参加,但都对此种“不务正业”、“不合时宜”,对自己晋升发展没什么好处又见不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事情不甚热情。
这些年来,支持我做着这些无利可图的事情,或许只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热情。我读书的经历从理科(高中)到工科(本科:机械)到社科(研究生:管理),而唯有中国文化让我感觉触到了自己生命的核心,而其他学问总觉得与自己生命隔了一层。二是学生的热情。虽然《从内圣到外王》课上,听者藐藐,但总有一些学生能给予我充分的回应和反馈,这给了我莫大的欣慰;虽然每次来会读的十几位学生相对于一万三千人的学校来说少得可怜,但每当想起会读后,在归途的夜色中,大家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形时,我真切地感受到经典对于我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意义。
青年人是最有活力的,最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生生”、“日新”之精神。貌似垂死的传统,一旦种到他们的心田里,便会生根发芽,焕发无穷生机。我们民族的希望正在于此。
就这样做一个开场白吧,我会陆续把组织“无形书院•经典会读”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以及学生的心得发上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