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周易基础知识 前言 |
作者: 发表时间:16-07-13 点击率:3350 |
两年前(2011年),我们经典会读活动开始读易经的时候,我经常会给新来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些周易的基础知识,此讲义即由当时的一些内容扩充而成,主要是为大家读懂周易的文本做点准备。(更早则是给《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课上的学生介绍周易的基本常识。)
因为是作交流探讨之用,一些内容只是点到为止,真正的了解还需大家自己熟读周易的文本,才有自己的领悟。
其间一定有许多错误、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易经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地位:“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易经》是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也是道家的“三玄”(老庄易)之一,是儒道共尊的经典。且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兵法、中医、气功、武术、命理等等,都喜欢借助易经。易经深深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人生态度。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汉书·文艺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易经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极大,不了解易经,恐怕无法把握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中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太极、阴/阳、乾/坤、道/器、形而上/形而下、象/数、言/意、神化等等,都出自易经。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是出自易经,如革命、天文、人文、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偕行)、三羊(阳)开泰、蒋介石的名和字等等。
以我倾心的宋明理学为例,无论是理学、心学、气学、数学、功利学派,其思想都离不开《周易》,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来源于易学问题。周敦颐有《太极图说》、《通书》,邵雍有《皇极经世》,程颐有《程氏易传》,张载有《横渠易说》,朱熹有《周易本义》,王夫之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几乎每一个理学大家,是易学大家。不懂《周易》,要懂宋明理学、进而懂儒家学说,应该是不可能的。
“中国诗坛上最早的萌芽,就是《易经》中那些简短的诗歌。因为在它们以前,没有真正可靠的文学作品,而在它们之后,演进为辉煌灿烂、震古烁今的《诗经》。它们是中国诗歌的先声,也是吾国文学的鼻祖。对于这些珍贵的诗歌,我们应予以十二分的重视。”(王岑《中国诗坛之原始》)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其篇章布局本于《系辞传》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故设置五十篇,而可切用于论文的仅《原道》至《程器》四十九篇,末篇《序志》只不过是总结性"以驭群篇"的文字,这就是所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其内容既引据《周易》卦象,以说明文学问题;又援引《周易》文辞,以丰富文论意蕴;既探研《周易》创作,以推阐文学源流,又融化《周易》词语,以自意伟辞。(黄寿祺、张善文《试论<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