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其他媒体 >> 文章详细

2010学生邮件采访:关于《从内圣到外王》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10-21 发表时间:13-04-12 点击率:4255

这是传媒分院学生(杨琳燕和王佳莹)的课程作业(邮件采访),问了我一些关于《从内圣到外王》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挺有意义的交流。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老师您好,我是校新闻中心的记者,我上学期上过您的公选课《从内圣到外王》,我想就这门课程和您的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思考采访您几个问题。

1.您当初在课上说有很多老师劝您放弃开设《从内圣到外王》这门公选课,说城市学院的学术氛围并不适合这门课的开设,那您为什么还坚持开设这门课呢?

当代中国人面临的许多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疏离了自己生命的本源,疏离了几千年来沉淀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根源。我们的大学作为文化的中心,若是也嗅不到我们中华文明传统精神的气息,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我觉得一个人考虑是否做一件事,只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应不应该做,二是喜不喜欢做。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人生一世,不见得能遇到许多同时满足这两者的事情,怎可轻言放弃呢?一个人若是真心想做一件事,总有办法做下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每学期总会出现几位学生给予我充分的回应和反馈,这是我深感欣慰的。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我们的坚持要艰难得多。

2.您曾经说过,一个学期所有讲述的理念都是在从不侧面说明同一个思想,这个思想也是从内圣到外王的核心,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思想,让您始终信奉着?

说简单一点,就是“道”。其实这不是一个“思想”,而是每个人要从他自己本心中去发现的生命的本源。一旦你触到了并且激活了这个本源,生命将由此而敞开。我们中国文化说来说去就在说这层意思,它帮助我们接近自己的本心,绽放自己的真性。

3.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思想,我了解到您还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和校内,这三个平台您最喜欢哪个?最享受哪种存在状态?

我最喜欢的还是面对面的形式,毕竟,网上是隔了很远的。我最喜欢的存在状态是一群以精神生活为乐的人,聚在一起自由地畅谈。这也是我为什么召集“无形书院·经典会读”的原因。

4.您是学理工科的,而您却偏爱着人文类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您觉得人文类的东西更有意义,理工科的东西对您来说价值不大?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理科和文科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正如不能说对一棵树而言根和叶谁更重要一样。我只是觉得,人文(当然,我指的人文,是一种素养,一种精神,而非零碎的知识)是“本”,一个人就有了根本,才能植立于天地间。试想,一个人的精神若是没有着落,其他东西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5.您怎么看待信仰与迷信之间的微妙变化?在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智慧上,有些人理智地信奉,也有些人狂热的迷信,当然更多的现代人恰恰在漠视。那么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在当今社会到底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最为适宜呢?

迷信,从字面上看,就是盲目的相信,不经过自己大脑的缜密思考,不经过自己心灵的深刻体悟,而去相信,便是迷信。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给传统智慧定位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能够踏踏实实来读一读中国的经典,无论是迷信还是漠视传统文化,都来自于对传统智慧的无知。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