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其他媒体 >> 文章详细

2010学生邮件采访:关于内圣外王及其他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10-24 发表时间:13-04-12 点击率:2164

老师您好!我叫XXXX,是传媒分院新闻0801班的,很高兴本学期选进了您开创的《从内圣到外王》,听了这几次课我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为了能进一步的了解这门课和您的教学理念,所以我想以学校新闻中心的记者的身份,对于您教授《从内圣到外王》这门课采访您几个问题!(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回答,谢谢!)

1、大学里选公选课,一般大家都是喜欢比较实用性的课,《从内圣到外王》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当时是什么信念支持着您开创这门课程?您抱有怎样的期待?

我们现在只把“实用”理解为可以现买现卖的东西,往往这些东西是无“大用”的。

如果说当时,还谈不上信念吧,只是从自己当了多年的学生老师,对教育有一些反思,总感觉我们的教育中少了一些至根至本的东西。于是想到开一门深入探讨思想文化、精神修养的课程,当时我是和莫杨一起开起来的,内圣和外王体现了我们两个人的风格。

开始到现在已经第五年了,信念也在做的过程中日益真切而坚定。期待呢,就是希望为城院的文化增添一点我深感当代教育所欠缺的东西。

2、现在4年的教学下来,它的效果和您设想的有什么偏差吗?

谈不上偏差吧,本来文化的事情,就需要慢慢酝酿、不可急求效果的。

3、从您的课上我认为您是一个热爱文学和有着伟大精神追求的人,您把您的兴趣爱好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来经营,能不能告诉我您是从您怎样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呢?它对您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其实我关注的领域,并不是文学(虽然在中国传统里,文史哲不分家),我诗词小说等等看得不多,对纯粹的文人作家也不是很感兴趣,我更多关注还是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直指生命本源的领域。

我过去所经走过的心理历程,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也在经历着,比如自卑、迷茫、无助……我只是借助中国传统智慧以及现代心理科学来反思我自己以及身边年轻人的处境,以我的一点心得,助人自助。

4、我们知道我们的人格教育只注重,给受教育者灌输如何进取、如何建功立业的思想,却忽略了让其具备一种健康的心态,现在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粹,那么《从内圣到外王》这门课在培养人格方面有着怎样的关键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现在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不能这样一概而论的。我觉得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不见得不过去差,只是大学普及了,参差不齐了而已。

到了大学再来培养人格,已经有亡羊补牢的味道,所以我对能起到多大作用,并不报太高期望。当然,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其实,人格是千差万别的,并没有一个完美人格的统一标准,我们更希望的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正如《中庸》里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地肯定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

5在社会越来越现实,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际要做好哪些准备?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有一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并不是纯粹客观的环境,而是他心灵所体验到的环境。

面对同样一个情境,有些人体验到压力,有些人体验到动力;有些人斗志昂扬,有些人灰心丧气。我常说,表面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样一个世界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的好坏,取决我们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所以,我们最需要还是做好心灵的准备,也就是修身,《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当然,这种心灵准备不是躲在书斋里可以完成的,需要知行合一。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