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其他媒体 >> 文章详细

2010学生杂志采访回复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10-25 发表时间:13-04-12 点击率:2350

 有这些天来几位传媒学生的邮件采访,想起上个学期也有几个学生记者来找我,聊了好一会儿,后来我还写了一点书面的文字。不过半年过去了,我也没看到那本杂志出来,或许是搁浅了吧。我把我写的书面文字贴在这里,大家尽量分享哦,这样也算没白忙活一通,呵呵……

杨老师好,我们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有了解到您原是工科出身,后来您是如何对商学感兴趣而投身到商学的课程教授中去了呢?

其实我真正的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理科→工科→社科→文科”这样一个思想历程,为什么有如此的转变,也不是刻意的人生规划,只是觉得自己在中国文化中能触到自己生命的核心。其他的那些学问表面上也学得不错,但总觉得与自己的生命隔了一层。

我们有知道您对中国古代的经典颇有自己的研究体会,您觉得这些研究给您带来的收获有哪些?这些东西对当今大学生当今社会有哪些借鉴?

中国传统的学问,大多是关于人生的学问,都关乎一个人人格、精神的成长。但我们的教育中,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缺失的,我们学的大多是外在于自己生命的知识。只有当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在人格上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那些“知识”才能真正在我们生命中根发芽。

通过您这么多年来的教书经验,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您是怎样看待这些情况的呢?

您觉得城市学院的学风如何?城市学院学生身上有没有一些共性的优缺点?

我发现不少城院学生有一种“灵性”,还没有被外在诸如规范、习俗、潮流等等遮蔽和压抑的灵性,我觉得一个人内在生命的源泉活水一旦被这些外在无生命的桎梏迷障所窒息时,那就真的就没救了。这股源泉活水,是人最可宝贵的东西。

所谓“学风”的好坏,只是表面的,如果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年轻人本有的那股内在、向上的生机,而只是想方设法围追堵截压制阉割他们的生机,那么,我们越狠抓学风,越是污浊。

您在教书的过程中一般最想把什么东西传授给学生?您觉得教书的精髓和要点在哪里呢?也就是说您是持着怎样的理念在教书呢?

真正对一个人有意义的东西都不可能是别人传授给你的,从根本上说是你自己发现的,然老师那里获得了印证。我虽然是老师,但说实话我对“知识”的传授不感兴趣,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发明本心”,所谓本心,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生命的本源。显然,普通的知识传授于此毫不相干。

我理想中的教学,就是一批真正以学问为乐的老师,一群求知欲极其旺盛的学生,坐在一起,轻松自由地对话,在对话中接近自己(包括老师)的生命本源。仅此而已,事实上仅此已经足够了。但要在体制内,实现这种理想,难于上青天。

有的同学说起大学就会觉得很迷茫,不知该所云,在您眼里,大学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所大学的根本,在于发明、激发我们内在的生命本源。任何知识、技能,都需要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去追求、去运用,如果生命本身不能生动不能活泼不能向上升华不能充满力量,又如何能把握得了知识和技能呢?所以“明明德”是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心”(《孟子》),强调“率性”(《中庸》),而我们当代的教育更多的是斫伤天性,压抑本心。不过这是就学校一面讲的,就我们个体而言,不能因此而觉得只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毙,我们要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虽无文王犹兴”的精神,因为我相信真正激发了生机把握了本源的人,一定能将自己的生机充分绽放,能使自己的本源生生不已,犹如一颗种子,即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也能顽强地生根发芽。

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很迷茫,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您怎么样分析这个问题?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方向、动力确实是人生的两个大问题。从我自己的体验看,这两样东西其实是一个人固有的,而不是外在给予的。一个人找到方向、动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层层剥掉世俗偏见、环境制约、自我缠缚等等,让那个本心呈现、流露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然是痛苦的。如果你只想在那些飘忽不定的时尚舆论、那些僵化死板的制度规范、那些自己都不明就里的欲望念想这些外在的迷雾中去寻找你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愿深入自己生命的内核,那就是缘木而求鱼了。许多人正是因为不愿放弃那些原本需要剥掉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现实利益,从而永远放逐了他自己的本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放逐的心)而已矣。

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曾经给自己定下很多精彩的目标,但是都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实现不了,您觉得如何突破自己,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呢?

所谓“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想多数只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而已,一个人如果真心地铁了心地想要做某件事情,是谁也拦不了你的,正如五月天的那句歌词:“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更何况,一个人真正热爱的、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哪怕没有结果也无怨无悔,而正因为他不祈求实现,反而能够实现。

我常常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比较容易成功:疯子和傻子。所谓疯子,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类人独辟蹊径,走别人没走过来的路,往往能出奇制胜。所谓傻子,这类人傻乎乎地做着旁人看来没有什么好处或者没有什么结果的事情,但多年后的某一天,他居然将嘲笑他的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或许我们许多人活得太理智太精明了。

您的导师班倡导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但是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您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这是出自《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是我对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期望,每一个人都不要抹杀自己鲜明的个性,不要压抑自己独特的禀赋,但同时又能在82班这个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每个人音符都不同,但连在一起却十分和谐动听。

又是一年毕业时,您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更适合创业还是选择就业呢?

我们也有了解到您曾带过创业班,您对创业有什么看法?您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会给学生灌输一些创业的理念吗?

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您觉得在大学的四年中该如何准备为今后的创业做好铺垫呢?

我觉得现在对创业的理解过于狭义,许多人认为创业就做生意或者开公司。其实,创业可以朴素地理解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哪一个人不希望有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只要你真心地尽心地做着与自己生命契合的工作,那么你就是一位创业者,因为与独一无二的生命相契合的事业,也必将是独一无二的。

创业的理念是不能灌输的。我们以前创业班提过一个班训,现在也在沿用着:主动、坚持、责任、奉献。这些都是内在的精神,正如孟子所说“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其实我们会选择采访您,是因为我们调查过许多学生,据他们的口述,您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您是以怎样的信念在实践自己的人生的呢?

不敢当,呵呵。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有些学生会在社团工作中忙的不可开交,以至于忽略了学习,您觉得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呢?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什么都想兼顾,到最后什么也兼顾不了。如果社团是他的生命,学习的暂时忽略,是可以原谅的,为什么只有上课考试才是学习呢?但我也相信真正的有志青年,是不会彻底忽略学业的,毕竟学业与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相悖的。

您认为怎样的大学生活才不枉四年被约束在校园的青春呢?

象山语录中有一句话:“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宇宙尚且限隔不了人,更何况区区一个校园?又如何限隔得了活力四射、奔放不羁的青春呢?要限隔也是自限隔。

还是我常说的那几个字:尽心,率性,尽吾本心,率吾天性。尽可能多地尝试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早地梳理出自己可以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最后您能为在校的大家推荐几本书吗?

关于读什么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情,不可一概而论。书本身其实只是一堆符号而已,只有当书中的文字恰好印证了你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时,书才被赋予了生命,所以读什么书,最根本的还是看是否契合自己的心性,天下没有什么必读书。

如果非要推荐一下,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在大学期间,至少读一两本古今中外的经典(何为经典?时间是最好的筛选者),特别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因为整个中国文化,都是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有限的几本书出发,借助后人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灵魂,生长出来的。如果暂时接近不了原著,我觉得可以先读一些“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就是大师写给大众看的书,这些书往往能深入浅出。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