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链接:网络版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浙大城院“私塾先生”杨海锋推新课堂:清晨到校园里诵读吧!
2011-04-14 17:48 杭州网
同学们围成一圈,在晨风细雨中诵读。
杨海锋老师自制的海报,对喜欢读经典的同学发出邀请。
杭州网讯 4月的清晨,毛毛细雨打在身上,有种温暖的湿润。6点45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校园的草坪中,传来朗朗诵读声。
从《大学》、《论语》、《老子》,到《诗经》、唐诗宋词,30多位诵读者各手执一纸书卷,上面密密麻麻码着的,是浓缩的几千年中华文化。
半个小时后,晨间诵读结束,大家礼貌地收起纸张,相互道别后,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晨读后,有学生在杨老师发的倡议书下这样写道:春雨迷蒙,河畔柳绿,看见一群人在雨中吟诵经典,很有那种温暖的感觉,忽然发现已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
杨海锋老师是这次晨读活动的发起者,在城市学院,他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一个已经开办了半年多的国学公益私塾——“生生学堂”。从2、3岁的幼儿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每个周六上午,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抑扬顿挫地诵读2个小时。
虽然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可多年来,杨海锋一直致力于倡导大学人文精神,践行与推广国学思想。这场晨读,是杨海锋老师发起的又一个诵读经典的活动,取名“日新”,这是活动的第一天。
“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响应,看着有些同学撑伞而来,我很感动。”在活动海报上,杨海锋老师写下了两句话:叫醒中国文化,亲近中国文化。
杨海锋说,让年轻人在晨曦和经典的沐浴下,振奋精神,涤荡心胸,在清明的心境中铺开崭新而美好的一天。
文化经典对人的思想有所启迪,这个无可厚非。但杨海锋认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大众接触最多的,还是近百年来的文字、文章。“培养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亲切感,要从消除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字、文章的陌生感开始。”
诵读,就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杨海锋说,现代人读书只追求效率,只阅读而不诵读,初次“见面“即强求理解,殊不知真正的理解须在反复的涵泳体味中潜移默化地达成。
《三字经》中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杨海锋老师告诉记者,只有在与国学经典的“朝夕相处”中培养起感情,我们才能全身心地体认其真意。
杨海锋“生生学堂”的学生们正在诵读
“会读”则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交流。
国学没有“魔力” 只有活人才能救活人
高中学理科,本科学机械制造,研究生学企业管理,现在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一直以来,杨海锋所接触的,似乎都是过于“理性”的教育。“直到爱上中国文化,我才触及到贴在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杨海锋说。
从最初在课堂上“穿插”些小故事,到创建“生生学堂”,再到现在的晨读和会读(国学经典讨论会),杨海锋和大学生一起品读经典,带领小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现在,更多的社会上的家长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国学经典中的文字并没有“魔力”,不能说读了国学,就一定能变好人,不读国学就一定变成坏人。杨海锋坦言,国学热至今还是有些“虚”热,“一个推崇国学的人,如果不能将其中的道理落实到自己生命中,再多经典也只是空谈。”
“只有活人才可以救活人,不能指望书本上那些死去的人来拯救你。”杨海锋说,国学应该是从人心中长出来的,只有只有人心觉悟、人心复活,国学才能复活,国学只能在鲜活的生命土壤中才能生长。
杨海锋建立了一个QQ群,从大家探讨的内容中,他欣喜地看到了改变。“在这里,没有人谈房子车子票子,人们更注重精神价值的追求,有孩子的教育、有道德的弘扬、有文明行为的提倡。”杨海锋说,其实这些追求,都是人心本来就有的,只是在目前普遍的环境下透不出来。“我们需要的,就是切切实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倡导、营造一定的小气候,然后以小气候去影响大气候。”
无论是生生学堂,还是晨读、会读,抑或是与学校、社区的交流,杨老师都是希望能构建一种纯粹、真诚的人伦关系。“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被打通,人心最内在的东西才会出来,这是一种氛围的影响。”
国学应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不是锦上添花
“国学不能仅仅当作一种知识,关键在形成新的精神风貌,培育新的社会生活。”在采访中,杨海锋不只一次提到,国学虽能给予人们精神给养,但践行则更为重要。
杨海锋说,国学和民间的互动已经开始,要给这个萌芽的“小树苗”创造好的环境,学校和社区是最好的灌溉区。
“每次讲座,孩子和老人是听得最认真的,而很多大人,眼神中透露着漠然。”杨海锋认为,国学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不是锦上添花。
“精神价值的培养、文化根基的奠定,要从小打基础。”杨海锋一贯主张,在学校对国学的教学中,不必对释义有太多苛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记诵入脑,以后自会入心。
但杨海锋也指出,这些经典是为孩子的将来读的,不只是为一时之需要。杨海峰说,要给孩子足够的人生储备,也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对经典的理解运用留给孩子自己去完成。这需要做家长、做老师的智慧。”
“生生学堂”多为亲子诵读。
“晨读”的学子
老年人现在被边缘化了 “孝悌”更应体现在精神层面
除了学校,杨海锋最愿意做讲座的地方,就是在社区了,“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居多,听得特别认真。感觉又像孩子一般天真。”杨海锋说,这是一种经历了人生沧桑后更有深度的天真。
在拱宸桥街道蚕花园社区,杨海锋做了首场民间国学讲座,平时只要有社区邀请,他都欣然应允。
“老年人都是伴随着共和国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内心对人生、对社会有很深的体悟。”杨海锋说,许多老年人远比我们年轻人更有超越的理想,更可贵的是他们亲身实践过。
遗憾的是,除了“老有所养”,如今的老年人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而是被认为是“落伍”,被无情地“边缘化”了。
杨海锋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热心公益、提倡道德文明,杨海锋说,有时候老年人对于社会事业的热情远远高于年轻人,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渠道呢?
只有精神的满足和体谅所带来的尊重,才是老人们真正需要的。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郭媛贞 图片提供/杨海锋 编辑: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