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录像碟片《成长大讲堂精选集》B面 解读家庭教育中的“本”与“末” 主讲嘉宾 杨海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链接)
è链接:网络版
ê下载:电子版
ø(图片可点击放大)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面对家长毫不“心软”
时报记者 黄冉 实习记者 姚冰洁文 实习记者 钱云峰 摄
“别让孩子遭遇‘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这是杨海锋老师在讲座中再三强调的一句话,台下的家长们个个探着脑袋想一听原委。10月7日,由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青年时报共同主办的成长大讲堂第十一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杨海锋老师做客现场,为家长解读了家庭教育中的“本”与“末”。
很多家长很好奇,到底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杨老师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根本”是埋在泥土里的,我们看不见。“末梢”则是长在地面上的,我们看得见。通常我们只会关注那些看得见的,对看得见的末节,操心过度;而对看不见的根本,则用心太少。对应到一个人,所谓“本”就是心灵的滋养、人文的素养等。
“怎么说都改不了!”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杨老师先给家长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14岁孩子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在买东西的时候不敢开口问服务员,而非常生气,向心理专家诉苦自己的孩子“怎么说都改不了!”
“家长们来看这一句‘怎么说都改不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杨老师解释,“他之所以不敢开口,是因为他焦虑、恐惧,如果你再催他逼他,他会更焦虑更恐惧,更不敢开口。你越说他胆小,他越会感到自己的无能,事实上你这不是在帮他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而是在不停地打击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杨老师认为,家长此时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宽容、鼓励和接纳,不要让他觉得自己说不出话是不正常的。
但是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为孩子好,“请各位家长想一想,你是真的为孩子好吗?你究竟是在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我看来,许多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杨老师的话让家长们沉默了,有些家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
缺点也可以成为特点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呢?杨老师说了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原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的故事。
杰克·韦尔奇从小就得了口吃症,但是他的母亲是这样告诉他的:孩子,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充分相信母亲对我说的话:我的大脑比我的嘴转得快。”
和杰克·韦尔奇的母亲不同,杨老师之前遇到了一位焦虑的家长,说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英语成绩很差,一般只能考二三十分。这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又笨,又不努力”,不知该怎么办。
“如果你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笨了,那么谁来鼓励他呢?”杨老师回答,“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他的妈妈有没有说过他笨?没有吧,因为她知道,父母的看法会左右孩子的看法。”
“所以家长一定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这样才是完整的。”杨老师说,“成功的人,往往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在他们身上,缺点可以成为特点。”
扬长不避短,这是杨老师的建议,“当孩子在社会上获得自信的时候,这些缺点就成了他特有的特点,当然,我说的缺点不是人品上的。”杨老师的话又引来家长们的掌声。
“乖孩子”是不是真的乖?
家庭教育“氛围”最重要
从之前的几个例子来看,家庭教育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影响重大,需要家长用心关注孩子的言行。那是不是“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呢?杨老师认为,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家长反而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看他的‘乖’是真心实意的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表现出来的。”杨老师说,不少“乖孩子”一直处于真实自我和家长希望的理想自我的挣扎中,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归根到底,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氛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理气氛”。
不少家长疑惑:对孩子到底该严一点还是松一点?杨老师认为,严和松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他有一个安全、自由、信任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你打他一顿,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家长给他的是不和睦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呵护得再好,孩子也会焦虑恐慌。”
“有了合适的氛围,生命自会茁壮成长。”杨老师说,“孩子走路是你教的吗?孩子说话是你教的吗?我们做父母的都很自以为是,以为这些都是我们教出来的。其实孩子走路说话的能力都是他本有的能力——所以我们叫他本事、本领,是他自己学会了这些,我们能做的只是给他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
杨老师引用了孟子的两句话“勿忘,勿助长”、“无为、无不为”来说明我们家长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不懂的东西装进脑袋有用吗?
背诵经典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心灵的滋养,人文素养也必不可少。杨老师列举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文化人,鲁迅啊胡适啊,巴金啊茅盾啊,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文化大师,但是为什么他们之后,就鲜有出现了呢?“他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受的是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背诵经典。”
比如巴金10岁就能背《古文观止》,钱穆9岁就能背《三国演义》,茅盾能背《红楼梦》,还有鲁迅、胡适、朱自清、梁实秋、南怀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就连杨振宁这样的物理大师,也能背《孟子》全文。“大人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文字孩子真的记得住吗?你要相信,孩子可以的。”杨老师说,孩子13岁之前有足够的记忆力去背诵,其实一点也不困难。
背诵经典真的有用吗?杨老师的一位学生也曾对儿时爷爷要他背的大量古文嗤之以鼻,认为现在都忘了,没有用,但是在看了这位学生写的文章后,杨老师感叹:字字充满古韵,文采很好,这些都是小时候背诵经典潜移默化的作用啊!如果背熟了哪怕一本经典,经典的种子就跟他一辈子了,他可以用自己的一生来慢慢咀嚼、体会经典的无穷韵味。
明白如话的文章有何意义?
语文教材远不如私塾选本
私塾给我们的是经典文学的熏陶,但是反观现在的孩子都在背诵什么?杨老师给家长展示了现在小学语文课本,“这些明白如话的文章(白话文),课外看看可以,但作为教材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并且要我们的孩子去背诵,绝对不够资格!我们怎么能扔下几千年的精华呢?”家长们偷偷笑了起来。“怎么,是不是觉得这些内容太简单太没有意义了?”杨老师接下来的话引起了家长共鸣,“这些零零碎碎的课文,究竟对丰富我们的心灵、涵养我们的精神起到了什么作用?”
“除了认识几千个字以外,用处微乎其微,这里面只有文字,没有文化。六年下来,肚里还是空空如也。其实认字这个环节,古代的私塾用不着一年的时间就通过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一劳永逸地完成了!吕叔湘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批评过语文教育的低效——‘少、慢、差、费’。”杨老师的话使得台下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