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通知:
时间:11月21日(周日)晚19:00
地点:文五405
内容:《庄子》齐物论
特别提醒:带上茶杯、带上书本、带上笔。
昨天读《诗经》的一点联想:
《诗经》里大多是普通老百姓质朴生活的原本呈现。没有许多雕琢、修饰、渲染,表现的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原生态。
中国文化的境界,就是能在平凡的生活见最真挚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佛家也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也是《老子》“味无味”的境地。
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精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平淡中一复一日。或许精彩与平淡只是表象,不同的人生,只在于不同的人心。
我们今人为何常常接不上古人的精神境界,原因是否就在于“人心不古”呢?时代越发展,人心越复杂,也就越难以体味简单的东西,其实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点点滴滴的日用常行里。
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周易》也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虚、静、无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为——只有当我们的心回复到清澈澄明的本然状态,才能“感而遂通”三千年前古人的心境。
心有灵犀一点通。
附一段禅宗公案(摘自《五灯会元》):
有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大珠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大珠禅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大珠禅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第十期总结:
A陈育
高明的生活,灵动的生命
子曾经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之中无不出自真情,本无所谓理解不理解,只是能否与之共鸣罢了。可这“真情”本来就是非常抽象的。它不像故事一样,有起因,发展,然后一步步带你进入一种状态,所谓情感共鸣,而是直接表达内心感受。而恰恰这样的直接,真实让我无法琢磨。每回读完《诗经》,总感觉缺些什么,但也说不上来那是什么。场景很清晰啊,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都有,但就是有差什么!!!苦恼!
晚上躺床上,回忆一些过去的事,不禁出声来。那只属于我和过去的人拥有。呵,原来《诗经》也是如此。它就好比过去的人的回忆录,如此简单的事想必只有当事人可以其中的乐趣与辛酸吧。
或者说只有懂生活的才会品味生命。
不得不感叹先人的高明,当然我们也有。
B范佳铭
昨天讨论得很热闹~当然偶尔也能扯得很远~扯扯也无妨~~
关于《行露》,昨天的讨论了很久,倒让我想到了一点:这故事本身肯定比我们想象得复杂,有更多的情况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所以至于头一句为何这样起兴也不重要了。
诗本身只是抒发情感,作者也不曾期待过其他人通过这诗来了解所发生的事。这样写诗的目的就纯粹了,因此我们看《诗经》这些都觉得很真切很舒服,因为它不带有“给别人读”的目的吧! 好比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自然有一种情感出来。此时,自我的那个感觉是最真实的。而当我要把这个感觉给别人说,或诉苦什么的,就有目的性了,会自然地趋向别人听得懂或能接受或能博得同情的方式来表达——这就不那么真切了。
《江有汜》那会儿~lj对赋比兴的阐述非常精准啊!始知我从前的理解,只知这是修辞手法, 铺陈直述、比喻、先言它物引出欲言之物 是非常浅显的。哪有人是为了修辞而修辞呢?先民们写这些东西的时候肯定不曾想过修辞呢~这是三种或只凭言辞所述,或以外物相比,或由外物所触,是三种状态。是在不同情境下的创作。
想到《人间词话》里有段关于意境的阐释“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故两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自夫人不能观古人之所观,而徒学古人之所作,于是始有伪文学。”有点这味道了。今人也不必去深究修辞什么,若能感悟到自身或事物的本真,表达只是自然而然。
C丁科
作真人
读《诗经》已愈两周,读书会也开展了两次活动,但说实在的,我对《诗经》的把握是很不够的,《诗经》引起我共鸣之处不多,也未能像先贤那样悟出那么多道理。但是,粗览《诗经》,我便深深感到了其文的“思无邪”,开始有些不理解,渐渐地从中悟出了一个字——真。
何为真?真是“之子于归,言秣其驹”的真情,真是“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的坦率,真是“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的真心。真即为不伪,真即面对本心,真即坦诚相待。回想老子的上古情怀,也许老子所推崇的上古并非是真的上古社会,也并非真的想要社会回到上古时期,而是上古社会“真”这一优良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拥有更多力量和能力的同时,也在逐步远离“真”,远离本心。
现在置身于水泥森林中的我们,每天钟摆式地生活着,最初是无暇回顾本心,其后是无法感悟本心,每天为利禄功名而奔波,看似好似是为了自己,是自己之愿,而实际上已悲哀地沦为这个社会的奴隶。夜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心里更多的是焦躁、烦恼或是无尽的空虚和无限的孤单。是的,我们已经离开真正的自我太远了。前几天偶然间看到由台湾漫画家几米的漫画改编而成的动画《微笑的鱼》,里面描绘的情景是每一个都市人抑或是现代人都再也熟悉不过的画面了,而其中使我从心底里溢出的那段略带忧伤又略带悲凉的感觉相信我这辈子都忘不掉。是的,我们就像一条条被关在鱼缸里的鱼,也许可以看到鱼缸外的世界,但一定出不去,我们正在丧失抑或已经丧失了潜在中最本质的心灵自由。
那么这种束缚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要认为是社会的羁绊,最本源的羁绊始终是在我们内心里,失真才是我们远离本心,失去心灵真实自由的根本原因。当前社会上兴盛的拜金主义正是失真的一个重要表现。现在各大电视台纷纷扰扰地举办相亲节目,许多相亲嘉宾看重的一是房二是车,我们不禁要问,你要嫁的要娶的到底是钱还是人啊?纵览《诗经》,其中有关男女之爱的篇章颇多,而没有一篇是因为看上对方的钱财抑或是地位身份而发的。失真,致使在社会情感冷漠;失真,致使众人丧失灵魂;失真,将会使人类最终冲向地狱。失真之人已不再由自己掌控而是由那些无生命的阿堵物所控制,实在可悲。
联系现实,当前社会上的多数问题皆因由失真而起。教育不兴为教育过程中离开教育本质太远而致,在教育中抑制学生的个性和专长,谋求全才,终使学生个个沦为无用之书生。医院日益腐化也是因为众多医生之心不在救死扶伤而在谋取私利上,医德日衰正是因为医生日益远离本心,失去真实的价值观。尘世的种种恶果,皆因失真所致,故而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必须是使人们回归本心,作真人,否则,纵使法令再多,亦不过扬汤止沸耳。
作真人,做一个真实的人。揭下自己心灵上的假面,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人方可真正自立,社会方可真正和谐,国家方可真正富强。
(会读心得待补充)
本次参加成员:
1. 范佳铭 建筑09
2. 刘炬灿 日语08
3. 潘巨亮 信电07
4. 王鹏辉 信电09
5. 丁科 商学10
6. 王煜博
7. 张涛 计算机
8. 樊骏 建筑09
9. 陈育 工管08
10. 李靖 劲步咨询
【评论】
范佳铭: 不会又是沙发吧?!……恩……这次不是手机…恩… 我觉得读诗经能从古人记录的点滴中体悟一下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挺好的~~不过再深的东西,似乎还没感觉~~若能从那里面感悟到那些,估计从当下的生活中更能感悟到了吧~~
回复 2010-11-15 12:58
杨海锋: 回复范佳铭:是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便能一点通~
2010-11-15 13:53
杨海锋: 引一段陆九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2010-11-15 13:58
施梦: 你去?
回复 2010-11-15 19:02
范佳铭: 回复杨海锋:回复杨海锋:唔~~~亘古不变的。。。总结我发出了O(∩_∩)O
回复 2010-11-15 19:12
虞苗苗: 老师,照片不能截在脖子那里,嘻嘻(原谅我答不对题)
回复 2010-11-15 22:10
杨海锋: 回复虞苗苗:有道理,呵呵
2010-11-15 22:40
刘炬灿: 回复范佳铭: 沙发小狂人!!!
回复 2010-11-16 2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