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了解会读 >> 文章详细

2010-06-20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草拟)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 发表时间:13-06-03 点击率:3206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草拟)

 

★会读前准备

    会读前必须充分准备,认真阅读,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来参加会读。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过来听听的索取心态,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真正有所收获。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个思想。”我们每个人想要得到更多思想更多启发的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乐意贡献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众人拾柴火焰高。

    昨天刚在雅斯贝尔斯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想起禅宗的高僧,许多都是因稀松平常的一句话或者司空见惯的一件事而悟道的,像民初的虚云和尚,甚至只是茶杯摔碎的一记响声,就令他豁然开朗。所以,我们不要期待别人口中说出那种每个人听了都振聋发聩的话来,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做了“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众里寻他千百度”,才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会读中流程

●朗读

经典大多是非常适合朗读的,很有韵味,朗朗上口,许多时候,有声的诵读的感觉和无声的阅读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我们看当代人千奇百怪莫衷一是的解读,还不如自己将原文读上几遍来得更有收获。

    我们在约定的篇章中,选若干段落,轮流或一齐诵读。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形式,我们借这一环节提撕精神、收摄精神,让我们的心从纷繁散乱的状态慢慢过渡到安静澄明的状态。所以诵读时千万不要像老和尚念经一样。

    补充:在读完原文后,用自己的白话大致讲讲你朗读段落的字面意思。或者直接念一下书上的解释亦可。一位同学在念的时候,其他同学对照自己手中版本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解释(疑义相与析)。注意:这一部分只进行字义、文义的疏通,把本次会读的内容温故一遍后再来发挥。

●发言

    每一位同学准备3分钟左右(不宜太敷衍也不宜太冗长)的发言,把你阅读约定篇章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者说把你在认真充分的准备过程中实现的“增量”,△)中最有心得的部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是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有所触动的东西,尽量避免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

    当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质疑、补充等等先记录下来(最好不要在过程中打断对方)。在下一个环节自由交流中再与大家讨论。

●交流

    自由交流过程中,坚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力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不同系科的同学以尽可能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实现“和而不同”。

      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每人每次发言以不超过3 分钟为宜。发言前先举手示意,如果有多人举手,可以按某一大家认可的次序进行。交流中注意以下事项:
·每个与会者都是会读活动的主人,希望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乐于共同分享,勇于表达自己,真诚回应他人。
·我们希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任、接纳的交流氛围,让大家在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真心的感受时不会有所顾虑。
·我们鼓励充分充分发散思维,但应尽量“万变不离其宗”。避免话题过度分散,以致成为离题万里、漫无边际的闲聊。
这里所谓的“宗”,可以界定为:1、紧扣当天阅读的文本;2、切问而近思,围绕自身的真切体悟,不做事不关己的浮泛议论。
·我们鼓励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避免某一个人固执己见滔滔不绝,或某几个人聊得不亦乐乎,而视旁若无人的情况。
·会读重在相互启发,重在自立自得。希望能多一些建设性的回应,不要只是指摘别人,更不要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因为常常发生一些同学过于维护自己意见,极力排斥他人意见的情况,这不是探讨学问应有的态度。
·任何人不要试图不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他人,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划界限。讨论问题时不意气用事,不感情用事。

●背诵(此步略去)

    每个人从约定阅读的内容中选出完整的一段(至少100字),背诵,作为会读的结束。

    希望不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如果你能坚持背一些段落,将经典存储在你的记忆里,一定会受益无穷,因为你一旦记住了它们,那么你未来的人生将无时无刻不跟这些经典在一起了,它们将跟着你一辈子。与此同时,你也用你的人生印证着这些经典。

 

★会读后整理

记录组负责会读过程的记录及整理。

三人各自记录,会后互相参照,整理出一个资料来。并发表到“校内”上共享。参与者必须在帖子后留言,写上你对这期活动的心得,或者有什么需要澄清、补充的都可以。这样不但可以使活动内容得以进一步充实,还可以使没有参加讨论的同学也能对与会者有所指点和启发。

调整:

鉴于成员的流动性,指定人员常难落实。现调整为每位与会者写一份心得发到我的邮箱,然后由我整合。

心得不要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关键是真实的感受,不在文字多少。最好在当天结束后,静下心来想想今天最大的收获有哪几点,无论关于经典本身的或是关于同学发言或是关于会读的其他方面都可以。 

所以请大家来参加前务必准备一本几张纸(或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在会读过程中做一些记录。

※关于成员的分工

    退出会读完全自由,但加入需承担一定工作。拟分为联络组、记录组、服务组等。 

    其中记录组3人,负责会读过程的记录及整理;服务组3人,负责会读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包括会场设置、饮料茶水、活动留影等;联络组2人,负责会读相关事项的短信通知。凡连续两次不来者即视为退出,联络组将不再电话通知。组员每期轮换。

其他还需要分担什么工作以使我们的会读能更好地开展起来的,大家可以再想想。

补充:

以下情况,下一次活动将不再列入通知的名单:

1  说好来参加,但当天没有来,也不在会读前告知联络员者

2  未能做好会读前的准备者

3  未能提交会读后的心得者

 

 

以上是我想到的我们会读活动的组织方式,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或是今后的聚会中,多提建议进一步完善。

我见过许多类似的自发组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开始时兴致勃勃,不久就意兴阑珊,成员凋零。希望我们不会落入此窠臼。

记得当年毛泽东进北京之前,黄炎培问过他一个问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少有团体能跳出这个周期律,不知中共君能否找到一条新路?毛泽东自信地说有……

 

【评论】

胡煜

呵呵呵…

 

2010-06-21 11:22 喜欢 回复

胡煜

下一期什么时候进行?

 

2010-06-21 11:23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胡煜:

看来只能下学期开学了,暑假里应该召集不起来的~

不过还是可以酝酿一些东西~

 

2010-06-21 12:18 喜欢

杨海锋

回复胡煜:

对了,明天这一期通知过你了吧~

 

2010-06-21 19:47 喜欢

胡煜

回复杨海锋:明天?

没有啊~

 

2010-06-21 20:50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胡煜:前一篇日志

 

2010-06-21 21:26 喜欢

胡耀文

我要加入记录组

 

2010-06-22 20:34 喜欢 回复

胡耀文

噢,对了 老师很不好意思 我上次报名了 但是临时有个面试没能去

下学期要去的哈

 

2010-06-22 20:36 喜欢 回复

郑杨-羊羊

总是很支持的

 

2010-06-30 11:29 喜欢 回复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